罕见的彩色老照片,其实“穿帮”很明显,即使这样也珍贵!

全国解放前后留下的彩色照片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基本都是黑白照片。

即使是黑白照片,记录建国前后一段时间“精彩瞬间”的照片仍然弥足珍贵。

笔者偶尔看到几张彩色照片,拍摄的内容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人和事,在此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米科沙与好奇的中国女青年

这些照片都出自苏联著名摄影师米科沙之手。

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苏联青年和新闻代表团应邀来华访问,著名电影摄影师米科沙就是代表团成员之一。

在1949至1951年期间,米科沙和他的同事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拍摄了彩色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同时也拍摄了大量纪实照片。

在反映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欢天喜地的中国人民的照片中,米科沙拍摄最多的是解放军官兵。

下面就是一张反映渡江战役的老照片。

照片上的解放军战士豪情满怀,身后飘扬着鲜艳的“八一军旗”。

画面构图中规中矩,照片的主人公朴实无华,严肃的表情里透露出自信和威严。(见下图)

老照片 渡江战役

不过,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这张照片明显有一处“穿帮”了。

请注意解放军战士背后的“八一军旗”。

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之间,而中央军委颁布“八一军旗”样式的时间是1949年6月15日。

显然,照片上的八一军旗“早产”了起码十三天。

其实,这组“渡江战役”的照片是战后补拍的。

当时,为了拍摄纪录片“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中央军委调动了原来的解放军渡江作战部队,指战员也都是参战的战士。

为了尽可能反映真实画面,不但“演员”是原班人马,拍摄地点也选在了战争原地。

解放军战士使用的枪、炮、弹药、车辆及被服也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家伙。

接到配合拍摄的任务后,这些部队的解放军官兵扛着崭新的“八一军旗”,长途跋涉回到当年的战场。

遗憾的是,战士们和米科沙等人都疏忽了“八一军旗”诞生日期这个细节。

所以,这张经典的彩色照片就留下了这样的遗憾。

再看下面这位解放军战士,他头戴美式M1钢盔,手拿汤普森M1冲锋枪,威风凛凛。

显然,这些装备都是从国民党军那里缴获的“战利品”。

老照片 渡江战役

稍微有点奇怪的是,解放军战士手持冲锋枪,身上披挂的弹链却插满了大口径的机枪子弹。

其实,这位解放军士兵是高射机枪班的战士,所以,“携带大口径子弹”这样的情况也属合理。

因为是“摆拍”,战士的眼神不免有些许拘谨,但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必胜的信念在他的眼里仍然清晰可见。

在中国南方刚刚解放的城市里,军民在一起欢庆解放,米科沙自然不会忘记捕捉这样的画面。 (见下图)

老照片 渡江战役

照片拍摄时,这个城市已经胜利解放,可是,军民们脸上的笑容还是那么灿烂,那么自然,因为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接下来的一张照片中,解放军一辆M3A3坦克隆隆开来,画面中,一群被俘的国民党士兵正在茫然地等待收容。(见下图)

老照片 渡江战役

这张老照片想表达的“画面语言”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在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面前,国民党反动派即使武装到牙齿,也将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接着再看下面这名解放军坦克兵。

老照片 渡江战役

解放军战士身后是一辆T-26轻型坦克,这是苏联当年援华抗日的装备,可是,却被国民党军用来打内战。

如今,这辆坦克已经是解放军的“战利品”,不仅如此,解放军显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坦克部队。

米科沙后来回忆,拍摄这张照片前,他与这位战士聊了一会儿天,得知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通过刻苦学习,他已经可以熟练地驾驭坦克。

仔细看,战士的嘴上有一道明显的疤痕,这位战士告诉米科沙,就是与国民党军近战时留下的疤痕,正是那次战斗,他和几个战友截获了国民党军的这辆坦克。

在米科沙拍摄的照片中,当然不能不拍南京的“总统府”。(见下图)

老照片 南京 总统府

照片中,在“总统府”门前驻留的是几位解放军官兵,还有几位悠闲的老百姓。

照片想要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一去不复返。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上海外滩,这里依然繁华如故。

不过,它已经不是“西方列强和冒险家的乐园”,也不是蒋家王朝的“钱袋子”,中国人民从此成为这里真正的主人。(见下图)

老照片 上海外滩

在米科沙的照片里,有一张反映军民团结的照片非常显眼。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照片反映的是江南游击队与解放军会师的景象。(见下图)

老照片 渡江战役

毋庸讳言,如果纯粹从新闻摄影的角度看,这张照片“摆拍”的痕迹太过明显。

但是,女游击队员年轻的脸庞,唇边难以抑制的一丝微笑,却充分显现了“胜利大会师”给她带来的喜悦之情。

这位江南农妇头戴头巾、腰系蓝印花布围裙,却手持一支美制冲锋枪。

如此巨大的反差,正好彰显了人民群众全民皆兵、敢于斗争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当然,米科沙此行最重要的报道内容还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在米科沙的镜头和作品里,明显突出了“红”、“喜”、“天”三个字。

“红”:庆典的北京城一片红,到处挂满大红灯笼,红旗、红丝纱和红五星随处可见。

“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喜笑颜开,从战火中走过来的解放军将领平静里透着激动,有幸参加庆典的青年喜上眉梢。

老照片 开国大典

“天”:虽然天空不是特别蓝,但是,米科沙的许多照片都特别给天空留下很大的幅面。

这是因为,在俄语里,“中国”两个字被解释为“天朝、普天下之国”。

米科沙想借此告诉包括苏联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新中国已经“换了人间”。

再看看喜庆的天安门广场。

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上早已挤满了欢庆的群众。 (见下图)

老照片 开国大典

解放军受阅部队列队通过天安门广场,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见下图)

老照片 开国大典

再看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活动的男女青年们,他们喜笑颜开,脸上洋溢着翻身得解放的欣喜。

老照片 开国大典

米科沙确实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他擅长用镜头语言表达鲜明的立场与观点。

在他拍摄的照片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威武雄壮,中国老百姓热情开朗,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期待。

米科沙还说过这么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觉醒的中国,不允许黑暗再次遮蔽光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