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澧州】行走澧州古城墙
行走古城墙
在澧州踏古忆旧,目光所至,最养眼的莫过于一条绵亘高耸的古城墙。徜徉其间,望着一层层斑驳的青砖,每次都试图探寻出一点有关它的历史烟云。日影西斜,落霞散金,我已然忘却了一路攀沿的疲劳,一直沉浸在它晋升为国家级3A旅游景区的光环和荣耀之中。3A旅游景区远非古城墙一个独立的景观,还涵盖着洗墨池、澧州文庙、八方楼、多安桥、蜚云塔等数处城内文物胜迹。
行走城垣,宛如展读一册厚重的史志。斑驳的墙砖,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青色,可却分明留有明时的风痕,清时的雨渍。古老城墙,笑傲河川,睥睨古今,留存着这座城市诞生、演进过程中的生活方式和历史印记,不仅是澧阳平原上内容最丰富的历史遗存之一,更凝聚着一脉相传的人类智慧和每个时代的精神精华。
绵亘城垣,无疑是这座城市的根,这座城市的魂,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
澧州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初,州城自新城(今新洲)迁于今治,总督肖杰垒土为城。明永乐二年(1404)更为砖城,高一丈五尺,上加女墙,周九里十三步,置东、南、西、北、金牛五门。此后历经水患,多次修补、加固,并扩建了小南门。据《湖南通志》记载,建于南宋景元年间的零陵城(今永州)不过九里,是当时仅次于长沙城的州郡所在地,而明洪武年间的常德城、澧州城都是九里十三步。然而,岳州府仅七里,衡州府到明成化年间才七里三十步。可见,当时澧州的规模和地位在许多州郡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城墙均用条石、青砖和石灰桐油材料叠砌而成,基脚条石之间凿有束腰形的深槽,浇铸铁水加固,墙体中间填土夯实。清同治年间,女墙加高至1米,新修垛口1142个,炮台添至12座。至清末,城垣完整,六门俱在,城墙西北为人工城壕,东南则以澧水为壕,门楼前都架有吊桥。民国时期,由于水患战乱,城垣毁损严重,至今只剩东起敌柺楼,西南达澧县一中长约1800米的东南城墙。如果太在意一种完美,也许就会缺乏一种震撼。这段保存较好、令人震撼的城墙,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2013年5月,澧州古城墙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如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所言,澧州古城墙成为“国保”,纳入国家重点保护的范畴,相当于又给它加上了一层“护身符”。201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又批复了关于澧州古城墙保护加固工程的立项,现正在聘请专家编制保护加固方案并履行相关报批手续。
由西东行,古城墙庇护的百年学府澧县一中,乃华阳王府、澧阳书院故址,周遭至今仍然弥漫着秦砖汉瓦、唐风宋韵的浓浓气息。校园内三凰山、洗墨池与城墙内的八角井、明月池、东府堰、遇仙楼就占据了“澧州内八景”的大半风光,而墙外的彭峰叠嶂、仙洲芳草、凤偃水月、兰江绣水、佩浦渔歌、关山烟树同样占据了“澧州外八景”之六景,它们和澧州文庙、蜚云塔、多安桥共同形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人文世界。犬牙交错的条石青砖构筑成了坚实的墙体,墙体上密布着“太”、“太平”、“一元”、“元丰”、“九中所”等砖雕字样,却让人不知所衷。墙头及墙体隙缝爬满的荆棘狗尾巴草整日嫩絮兜风,而得了城墙荫护的滩涂树木更是葳蕤生水。
沿城墙行走,周将军白善统军的威武,楚丞相申鸣辅国的经纶,楚大夫屈原行吟的足迹,晋尚书车胤囊萤的身影,唐诗人李群玉吟怀的神采,宋政治家范仲淹寓读的挚诚,元状元郝希贤夺魁的荣光,清两江总督陶澍讲学的遗脉,辛亥革命元勋蒋翊武年少的倜傥,十大元帅贺龙镇守使的威武……似乎都依稀可辨。
凡有城墙,必为福地;凡是福地,必遭兵燹。“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历史教科书上是如此告诉我们:“万里长城的建立,其目的是为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一直以来,我们也就“很儍很天真”地认同这个解释了。长城难道真抵挡住了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的铁骑?“不叫胡马度关山”?可在中国强盛的时候,长城只是我们的内花园;在中国积弱的时候,长城已经不是中原的疆域了。看来,城墙抵挡的只是进取精神,禁锢的却是昂扬斗志。
城墙自古就是与战争连在一起的。筑建坚固城墙让人栖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