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教授也教不好女儿?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图片来源于网络
名校教授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大众对这样的“魔幻现实”实在太好奇了,很多也管不了自己孩子的父母,心里顿时宽慰了不少。张小强教授一度冲上了热搜。
上个月父亲节当天,张小强教授作出回应,他说“以前我一直认为,我会比我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更会教育孩子,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并总结了他认为的原因。
张小强教授的回应,视频来源于网络
相关报道:澎湃新闻《管不了女儿的教授发文:三孩也许有用》
这两位教授爸爸学历高,从事高等教育行业,为什么都栽在孩子的教育上?从现有的公开信息看,他们教育孩子时至少有3个共同点:
第一,他们都是学霸、高级知识分子,在学习成绩和做研究的路上碾压了绝大部分同龄人。
他们很可能有这样的观念:我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那我的孩子不会、也不能比别人差;就算不能完全像我这样,可也不至于是个“学困生”。
事实上这个认知是有很大偏颇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智商可能较高,而父母的高智商也可能会通过遗传机制,对下一代的大脑发育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可是,学习能力高与低、学习习惯好与坏,这不完全是智商决定的。
简单来说,父母学得好,不代表孩子就一定也会学得好。
如果教育方式不科学,尤其是如果父母因为自身优秀而出现一定的偏执型人格,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不尊重孩子的心理诉求和意见,并一味盲目“鸡娃”的话,就真的很容易出现张小强教授所说的情况,“你越发力,效果越差,最后人仰马翻”。
在这一点上,吃过教训的张小强教授已经有所自我反省,他说,“高学历的父母往往容易自以为是,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期望值也更高,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在临床还发现,自以为是的父亲很容易与孩子母亲发生争吵,家庭气氛长期压抑。这对孩子的影响已不止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是对精神心理造成伤害,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日后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骤增。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他们在辅导孩子功课,希望帮助孩子提升成绩、成人成材时,只是凭着感觉和个人经验,掉进了“经验的陷阱”。
两位教授并未对自身成功的真正原因进行理性、科学的分析,未掌握真正科学的规律,也未意识到时代的变化。
所以,丁延庆教授得出了“接受现实,学会认命”的结论,而张小强教授得出了“这需要运气”的心得。这两个“佛系”的意见其实不太科学。
第三,两位教授事业有所成就、社会地位较高,平时教学、研究工作很可能非常繁忙,相对缺乏与孩子建立起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的时间、意识、能力和智慧。
除了这两位教授之外,我们在临床中也接触过很多学历高、能力出众、事业成功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却出现了严重的学习障碍,甚至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父母很优秀,他们的孩子也不会差。优秀的父母可能只是够得着更加优越的教育资源,他们孩子的生活水平和社会阶层往往不会差。
但就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说,自身优秀的父母和一般的父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孰优孰劣还不好说。
那到底该怎么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尽量好一些,步入社会时有更大竞争力,收获更好的人生呢?
上面说过,丁延庆和张小强两位教授的心得并不完全科学。不过,相对来说,张小强教授的经验相对更可取一些。
张教授发现自己对女儿的学习无能为力后,便放弃了过问学习,只是照料她的生活,给予她陪伴,“没想到,孩子反而愿意主动跟我聊点什么”。
所以他认为,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后一点真的不必过度焦虑,给孩子时间、空间,多一些等待和陪伴,渡过最难的那段时间,“总有一天,我们和孩子的契合点会到来,那时就更容易引导孩子”。
他还回忆,自己年少时曾经是学渣,小学曾留级,英语最差考过17分,但其母亲早早放手不过问成绩,不为此着急,反而让他独立自信。
张小强教授这番话有说得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认知盲区。
他说父母在教育上应该有耐心,给予孩子尊重和一定的空间,而且先通过陪伴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这些观点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父母说孩子叛逆,认为父母讲的明明是正确的道理、科学的学习技巧,但孩子就不听,遇到困难也不爱说,自己瞎搞,就爱“作”。
这些父母应该深刻地自我反省,如果我们没有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不信任我们、厌烦我们,又如何能听得进我们说的话?又如何愿意敞开心扉?哪怕我们说的是真理,孩子也很容易从负面的角度去理解。
这些父母最好向张小强教授学习,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尊重,等到亲子关系改善了,孩子也就“反而愿意主动跟我聊点什么”了。
可是,张小强对母亲教育方式的总结是不够科学的。他认为因为母亲从不“鸡娃”,早早放手,所以他反而从学渣逆袭成了学霸。
在这里,张小强教授犯了以上说的优秀父母常犯的第二个错误——未对自身成功的原因进行理性、科学的分析,未掌握背后真正的规律,也未意识到时代的变化。
张小强教授的母亲做得对的地方,并不是不“鸡娃”,也不是早早放手,而是没有过分焦虑,也没对孩子施加高压,所以张小强的学习障碍没有进一步恶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没有被完全扼杀。
而他后来逆袭成为学霸,肯定还存在其它因素。比如受到了某些师长的鼓舞,或因某些事件产生了要发愤图强、改变命运的信念,后续因成绩上升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并逐渐在无意中塑造了高效学习的状态。
还有一点,张小强教授没有说到。对比他成长的时代,如今的社会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孩子们所面对的学业竞争远大于从前,若家长一味放手孩子的学业,不给予一些积极的引导和帮助,这可能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孩子本就表现出色,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又或者他们表现一般,但因为很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追上其他人,所以希望提升成绩,获得自信。
可如果这时父母对于学习采取的是“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在学习上的期盼和困难缺乏引导和帮助,那孩子很可能会备受打击,认为父母不理解、不支持自己。
而那些本来优秀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境时,父母该发力却不发力,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最后就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出现抑郁发作。
所以,我们认为对待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当家长的不应该只是等待和陪伴。而应该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尤其是掌握学习障碍、塑造高效学习状态的知识。
在孩子需要引导和帮助的时候,家长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孩子实现目标的路上,助孩子一臂之力!
最后,张小强教授说,“缓解教育焦虑,我觉得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这一点我非常认可。
在家庭层面,上面已经提及过了。父母应加强自我反省和学习,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掌握相关的知识,引领孩子成长,为其保驾护航。
在学校层面,希望学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学校和老师不要过分以分数为导向,要多关注学生精神心理健康,尤其是逆商和情商的培养,掌握更高效的教育方式。
在社会层面,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在家长群体中制造焦虑,升学“密考”等政策令大量家长盲目“鸡娃”,幸好最近国家加大了对校外辅导班的打击和管理力度,目的在于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
希望相关部门继续出台更有力的措施,扭转部分地区有过分“教育焦虑”、严重“内卷”的现象。
不过,对于学校和社会的变化,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难以完全左右,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开展也需要时间,所以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我们父母身上。在当父母这件事上,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能力和智慧,我们不一定会输给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