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天下最简单也最困难的事(二)

请注意,以下所讲全部是指内在层面,和行为层面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你在行为层面拥有什么,表现出什么样子,都不能证明你开悟与否。有形有相的,必然是假的。请问假相能够当做判断依据吗?

一 开悟是指什么

在本质是二元分裂的世界里,任何说法都有相应的前提;任何定义都可能会因为个人的认知不同产生歧义。同样的文字,在不同情况下,是会有不同解释的。同样的做法,昨天应景的,今天可能就不合时宜;在这里是错的,到那里可能又是对的了。

因此,只有在统一的前提,统一的定义下,才有交流的可能。所以首先要确定我对开悟和其它一些关键词语的定义。如果你不认可这些定义,那么请把我讲的一切当做我的臆语,抛之脑后即可。

我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强迫任何人接受我的说法和做法。我的任务就是传达讯息,尽可能传达得完整清楚不离本义;至于听不听信不信,那是你的选择,与我无关。

开悟:体认到“我”是真实的永恒的存在。

对于世界的认知现在有两种说法:

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和世界是虚妄的存在(幻相)。

真实=永恒=圆满=不二=无需无求;

虚妄=非真=无常=有缺=二元=有需有求。

因为世界的本质是二元分裂,所以:

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对立永远存在=死亡永远存在=恐惧永远存在=痛苦永远存在。

所以:

世界是虚妄的存在=对立不存在=死亡不存在=恐惧不存在=痛苦不存在。

修行的目标是获得永恒的幸福平安。因此,只有在你愿意相信后一种说法的前提下,才有开悟一说:

开悟=体认到自己是永恒的存在

=体认到此刻认知的自己是虚假的,仅仅是一个梦中人,一个剧本中的角色,于是不再恐惧此刻的痛苦,愿意接纳痛苦与痛苦同在。

这里有一个问题许多人其实一直没搞明白:

内在的修,是修正之前犯的错误,是为了忆起之前的状态;而不是像行为层面的修,修出一个更好的样子。

开悟,是体认到自己当初的错误:选择把幻相当真,放弃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要“不再把幻相当真”,意思是不要再继续犯这个错误;要“重新选择”,意思是撤销之前的错误选择。

打个比方。你以为过山车很好玩,结果上车后才发现那种跌宕的感觉太可怕了。但是没办法已经上车了,只好忍到终点再说。这就是有明之梦。而无明之梦就是你忘了为什么上车,于是在车上开始反复折腾想下去,并且认为是有人害你如此。

但是这个过山车有这样一个设定:你越闹腾它越不会停。车子会认为你玩得很嗨,希望继续玩下去。所以,如果你想不起来上车是自己当初的选择,想不起来行驶的设定,那么在车上做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

同样,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修正错误。如果你现在认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没有体认到自己犯了错:把虚假当真,那还修什么?没有错,为什么要改?

因此,开悟的感受是认识到错误的释然,是“一切本该如此”的淡然,是自嘲:嗨,原来都是自己没事找事。呵呵。

绝不可能是取得某种成就般的骄傲自豪:瞧,我多能干,我开悟了。

开悟,也可以称为悟道。道=真理=对真实的诠释。在真理面前,我们有什么可炫耀,可自大的?

悟道后就要证道,要活出真理证到真实,即常言的悟后起修。悟道和证道,修的方法相同。所以说,只要你持续修习接纳感受,开悟和最终获得永恒平安是必然的结果。

所有人的人生旅程都是相同的,都分为两个阶段:出门闯荡和游子归家。前一段便是无明之梦,忘了家在哪里,四处乱撞陷入轮回;后一段便是有明之梦,目标明确脚步坚定。

从认知的角度阐述,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1 在无明中轮回,最终感到绝望。

头脑知道或者内在感到的都是妄心的假知。

2 想要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通过某种契机得知真实的存在。

头脑知道的真知,对你而言还是一种假知,即无法起到真实的作用,内在仍然感到痛苦。

3 开始修行,体认到真实的存在。

通过内在:接纳感受化解恐惧;外在:改变行为习惯践行真知,最终假真知转化为真真知,即开悟。

4 继续修行,最终证到归于真实。

继续接纳感受践行真知,对抗妄心认知的干扰,直到彻底从中摆脱出来,与真知融为一体,成为真知本身。

简单归纳即:

头脑知道真知→体认到真知→做到与真知合一。

何谓体认到?打个比方。

我告诉你一个你从来没有到过的非常美好的地方,开始你只是头脑知道了有那么一个地方存在,但是仅凭我的描述你还是无法想象那里的样子。

当我把你带到那里时,你会发出一声:啊!原来如此,原来你说的是这么回事。那个“啊”就是体认到的感受。不需要我再多做解释,你看到了就明白了。

真知,本来就是我们自己拥有的认知,只是后来被妄心的假知鸠占鹊巢了。所以确切地说真知是回忆起来的,而不是通过某种途径的“新”了解。就像你自己的东西,不需要再让他人来证明是你的。所以,如果你还要问某个认知是不是真的?那一定不是体认到的真知。

开始践行真知,因为仅是头脑知道,行出来的时候必然是带着恐惧的。换句话说你要忍着痛苦去行。许多人只知道做出正确的行为,不知道这时候要通过接纳感受化解背后的恐惧,反而造成了更深的压抑。恐惧是妄心假知的体现,随着恐惧的消解假知会自然消失,于是内在的真知呈现。这才是正确的修正认知之法,即我之前讲的“觉到即离。”然后再践行真知就自然没有痛苦了,那就是体认到了。

再打个比方。

一个嗜酒的人“知道”酒精不是好东西,但是在没有对他的身体产生重大影响之前,他是不肯戒酒的。

(许多人都知道“世界是幻相”这个认知,但是在认为生活中的痛苦还可以承受的情况下,并不会当做一回事。)

等到某天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他才真正意识到酒精的危害,开始戒酒。

(许多人往往在经历某种巨大的痛苦之后开始寻求解脱之道。也有人延续了上一世的记忆,那是特例。因为世界是无常的,总有特殊的存在。)

随着酒精的戒除,他真正感受到了不喝酒的好处,知道了之前沉迷于酒精获得的所谓“舒服”其实只是一种假象。

(开悟,体认到“世界确实是个幻相”,体认到自己把虚假当真了,于是愿意放下所有对外的需求改为向内追寻。)

他继续努力戒酒,忍受想喝但不能喝的痛苦,最后终于对酒精再无一丝欲望,不喝也不痛苦。

(悟后起修,痛苦恐惧开始真正得以化解,最终将彻底消失。)

更通俗地说,开悟,就是体认到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自己在逗自己玩,就如同孩子玩过家家。于是愿意放下对外在的一切需求,只希望早日梦醒。

许多人都愿意认同这个世界是一场梦幻,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梦境其实有两层。开悟,只是从无明之梦中醒来,然后进入有明之梦。

无明之梦: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或者演戏,不知道梦中人和做梦人,角色和演员的区别。把梦境当真,把剧情当真,把梦中人和角色的痛苦当真,始终在和痛苦对抗。

有明之梦:知道自己在做梦在演戏,不再把梦境、剧情当真,愿意接纳此刻的痛苦,耐心等待梦醒。

梦中人和做梦人、角色和演员,两者的眼光不同,依据的认知不同,行为动机不同,从行为表现中获得的感受也就不同。

开悟的人,就是愿意完全用做梦人、演员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看待他人;就是愿意只看万事万物的本质,不愿再为表相所迷惑。

因为仍然是在梦中,所以,开悟并不等于从此就万事大吉没有痛苦了,因为梦境不是此刻的我做的,剧本不是此刻的我写的。此刻的我,不能自我矛盾,违背当初自己的决定:既然踏上了过山车,就要坐到车停,中途下车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所谓“体验”的说法:真我想体验痛苦,于是做了一个梦,或者说写了一个剧本,然后像孙悟空一般拔出毫毛分裂出无数的自己,共同演绎梦境或者说剧本。这就是所谓众生一体。

于是,有明之梦里的人其实是这样的:

一方面要配合演出各种剧情,感受角色的感受;一方面又会笑自己怎么写了这样一个烂剧本,把自己整得如此之惨。这就是“不当真”。请注意,一定要内在真的笑得出来才是真正的不当真。那种嘴里说着“不当真”,心里还是滴血的状态不过是自我安慰,自己骗自己罢了。

关于痛苦,这里插几句。

请注意,只要在梦境中,就会体验痛苦的感受。两个梦境里的痛苦区别在于一个真一个假。所谓假痛苦,就是轮回之苦。就如同在跑步机上跑步,累没少累,但始终在原地踏步。又好像假装吃东西,可以一直假装下去,因为肚子里根本就什么也没有。真痛苦,就是穿越恐惧之苦。每前进一步,恐惧就减少一分。换言之,假痛苦是没有尽头的,所以在无明之梦中,永远是痛并快乐着。而那个所谓的“快乐”,也只是一时的偷欢,如同逃跑途中暂时的歇脚,心底仍然充满着惶恐。真痛苦是可以吃尽的。所以在有明之梦中,痛苦越来越少,幸福越来越多。

这样一说,似乎明眼人都应该选择承受真痛苦,怎么会傻乎乎地选择假痛苦呢?问题就在于:假痛苦很具有欺骗性,就像一颗糖衣炮弹,总会先给你一点甜头,让你以为真的可以避免痛苦,所以只要我们有一丝贪念便容易上当。

比如,许多人喜欢偷懒。偷懒必然可以获得一时的舒服,但以后呢?付出的代价是否常常会更高?

所以只有真正开悟了,真正体认到真实的美好,你才会甘愿放下一切,承受任何痛苦去追求。如果你还放不下世间的拥有,还希望先做好这个安排好那个再去追求真实,说明你还在把幻相当真,还只是头脑理解了什么是开悟,但是并没有真正体认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