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刘 亮
面对一张洁白的纸张,我常常莫名的感动,不肯立即去写下一个字。台灯下,晕黄的光照亮那一片地方,有一张雪白的纸,静静地躺在那儿,仿佛是一个沉睡的生命,等待着去让我唤醒。等一会吧,我得想想应该写一些什么,或者说该怎么继续没有写完的文字。我把手按在纸上,纸张来回稍稍移动了一下。这样也许它就醒了。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它的身体轻轻舒展开来。我的笔尖在上面触动了一下,这就完成了从空白到充实的过程。从此,它成为了一张有内容的纸,一张有期待的纸。我对纸有一种迷恋和敬畏。我看见那一摞摞的洁白的纸,心里感动莫名。在心里想,呵,这得写多少东西啊!面对一摞纸,我的想象是该有多少故事将在这一张张的白纸上表演。我仿佛从一摞纸里听到战鼓的擂鸣,春水的欢歌,青草的拔节声,还有哭泣和愤怒。它可能书写极其机密的事情,也要写情谊绵绵的情话,一场跨地域的恋情通过纸张表达温度,表达关怀和热烈的拥抱,爱情。当然,里面有赞美有颂歌,阳光下的罪恶也在里被完完全全的呈现,人性美的光芒与人性之恶,一场暗算在纸上已经起伏跌宕。有一次去矿山的办公室去为一个人搬东西,忙活了半天,一定要感谢我,我说我什么不要,实在过意不去,就给我几本稿纸吧!她很爽快的让我拿,我就拿了厚厚一摞装订起来的稿纸。回到家,晚上忙完孩子的功课,妻子都睡下了,我才好好看那一摞纸。我翻看一下,都很新啊!我的心里一阵惊喜,原来想里面肯定有一些用过的,可能不完整。现在看来,每一本都没有用过。我抑制着自己的心情,拿起一本去看去翻。心里早就在做规划了。嗯,这个本子就写日记,另一个本子呢,就做美文摘抄,还有一个本子就做读书笔记。还有一个就记一些瞬间的灵感的闪现。我记得在读《你在高原》这部巨著的时候,就把几百条笔记写在手机上。现在好了,单拿出一个本子,就做读书笔记。再往前回溯,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白纸本子,那是我割柳条挣下的钱,去县城买了几张白纸,我反复对折,回到家就用剪子细细的裁剪成一样大的,用针线缝起来。我到母亲的针线筐子里面去找一个金黄色的顶针,学着母亲的样子套在手指上。因为有了顶针,挺厚的纸也被敢狠狠的扎下去。一针一线的缝起来。完工以后,是一个比杂志还要大的本子,我尝试着写小说,就用它。有一档访谈类节目,我有了时间,准备好好看一下,按照惯例,我是拿了几张纸放在桌子上,还有一支笔。我是随时准备记下自己的感想的。节目开始不久,我就开始了忙碌地记下点点滴滴的词汇和关键词,以及自己的心得。一个节目下来,呵,居然有三张纸的规模。如果时间允许,就趁热打铁,把这些心得体会认真整理,并写成一篇文章。当然,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就把这几张写满了别人看不懂的字词,暂时搁在一很显眼的地方。积累了不少,但是这些已经没有用处了,我把它们叠放整齐,用绳子捆扎好,放在墙角的一处。每一次出门都要看看自己带没带纸和笔,只要带了,心里就放心,觉得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了。越远越好。见闻感受就记在随身的本子和纸条上,几天,裤兜里就一团纸,我尽量把它们整理出来,当看着一张张揉皱了的纸条,看到上面彼时彼刻写下的激动,心里就不想扔掉这些小纸条,它们里面饱含着我的体温和我的感情啊!那天我得到一本绿色的方格稿纸,浅绿色的格子,在我的心里充满郁郁葱葱的绿意和生机,哎呀,我得好好的安排一下,我决定用它来写自己酝酿好久的一篇致敬家乡土地和人们的散文。大概有五六千字。我查了一下方格稿纸的页数,满意地自言自语:“足够了,足够了!”没有几天文章就完成了,我为了把它和别的作品区别,就把这些用订书机订好,放在一排书的上面。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作品,修改的过程是漫长的,我需要不断的拿起它们来翻看。有时候读书累了,就抬起头看那书上面的手稿,我仿佛听见故乡的庄稼在春雨里拔节的声音,我仿佛看到故乡的炊烟在袅袅婷婷地升起。一堆人在纸里面走来走去,好热闹。而一个笔记本就成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我书写往日的光阴,打开就是一个充满了温暖记忆的世界。如果说一张纸就是一片土地,那我就要用汗水去开垦和浇灌,并期待它郁郁葱葱的样子。
作者简介:
刘亮,济宁二号煤矿井下工人。兖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邹城作家协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理事,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坚持以真诚端庄的态度书写平凡世界的真善美,发表散文小说以及评论近二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