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两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顾晓松,南通大学特种医学研究院院长高永静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神经科学领域)
。
该榜单以Sc
opus数据库为依据,基于引用次数、H因子、HM因子等综合指标,根据其“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分为22个领域和176 个细分子领域。
顾晓松
顾晓松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工程技术产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省基础医学优势学科带头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学会创会会员,国际英文杂志Curr Stem Cell Res Ther副主编;人体解剖学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人体解剖学国家教学团队学术带头人,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培育了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创新团队。
三十多年来,他带领学术团队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创新性研究成果: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作为新的理念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新版教科书;研制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受试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85%。“周围神经修复移植物”产品组成结构为国内外首创,具有较好的可推广性,该产品于2020年11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上市(国械标准20203130898);创建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神经修复长距离神经缺损的新技术方法,成功修复人正中神经干8厘米缺损,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创新性地研制了新一代细胞基质化丝素组织工程神经,并获中国发明专利及美国、欧亚、澳大利亚等国际发明专利,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的创新与转化应用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Science杂志撰文称“顾教授在世界上第一个将壳聚糖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第一个转化人工神经研究进入临床,是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开拓者(Translational Pioneer)”。
顾晓松教授主持863项目、97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面向2035的我国再生医学创新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重点咨询项目;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学术论文被Cell、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等权威期刊引用和评述,他引4000多次;研究成果被载入国际英文专著与教材68部;多次应邀在世界再生医学峰会、材料科学大会、香山会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医疗器械创新与产业发展等论坛作特邀报告;主编/副主编专著与教材8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省部级一、二等成果奖3项。201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高永静
高永静教授,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特种医学研究院(疼痛医学研究院)院长。1995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99年获得南通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06-2010年先后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留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特聘教授,获得南通市青年科学家奖、南通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南通市“五一巾帼”标兵等称号。
高永静教授从事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20余年,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近80篇,被引用4000多次,2014-2019年连续6年入选Elsevier中国被高引学者榜神经科学专业榜单。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2019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担任中国神经科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疼痛转化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基础组委员会副组长、中国神经科学会胶质细胞分会副主任委员、感觉运动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疼痛学会委员、南通市疼痛学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Neuroscience Bulletin》《Brain Research Bulletin》《ASN Neuro》《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或常务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