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口已至,比亚迪携刀片电池首次入局
今年以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助推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产业链企业迅速响应换电模式。“换电”开始成为车企、电池企业争相布局的又一“风口”。比亚迪也不例外。
起点锂电大数据获悉,12月7日,比亚迪与旗下弗迪电池联合滴滴出行、南网电动,共同宣布“全球首批车电价值分离智慧能源运营”正式启动。
1
11月16日,滴滴出行与比亚迪联合开发的定制网约车D1正式发布。据悉,此次此次示范运营采用的正是该款车。D1搭载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具备长续航、低能耗、高可靠与长寿命的特性。
对于刀片电池来说,这也是新的场景应用。通过三方强强联合,以数据引导长寿命电池全场景综合应用,构建电网级电池安全运营能力,将实现“车电价值分离、智慧有序充电、高效车网互动和可靠梯次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联合滴滴出行,也是比亚迪在换电的合理尝试。一方面是双方已有合作基础,另一方面更是出租车在换电模式具备优势。
在换电领域,相较于私家车,出租车则更受欢迎。运营成本方面,换电出租车和燃油出租车比起来,不仅电费低,同时维修保养频次与价格也比较低,运营成本大幅降低,运营效率明显提升。
2
对待换电模式,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公开表达过对换电模式的质疑,并提出存在“便利性、安全性、清洁度”三大矛盾。
而从按兵不动、不看好到主动布局,比亚迪推进换电模式的背后,一是政策的推动,二是随着市场发展,企业降本需求已然愈加迫切。
政策方面,4月,“换电车型不受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规定限制”出现在2020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中。
5月,换电模式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新基建中将“建设充电桩”扩展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
7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进一步表示,鼓励企业根据使用场景研发换电模式车型,同时支持试点、推广。
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3.8万座,换电站449座。
另一方面,当前头部新能源企业都在通过技术革新推动成本的降低。相比同级别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依然是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
对于电池企业来说,如何加快技术创新、工艺进步是目前正在攻坚的问题,但是仅靠电池的技术革新,短时间很难实现大幅度的成本降低。因此,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利用商业手段把成本降下来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
而换电模式有可能消除电动汽车的目前存在的诸多弱点,发挥电动汽车的优势,加快电动车性价比超越燃油车的过程。
3
政策加码和市场需求的带动,让以宁德时代为首的电池企业和以蔚来、北汽为主的一众车企,加快了发展脚步。
去年,宁德时代就与哈啰出行、蚂蚁金服宣布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在全国范围内为两轮电动车建设换电站。
今年3月,宁德时代联合百城新能源成立快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涉及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等,其中宁德时代持股比例为49%;7月,宁德时代与北汽新能源签署车电分离项目合约;8月,宁德时代宣布携手蔚来汽车、国泰君安和湖北科技共同成立武汉蔚能,以推动“车电分离”新商业模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作为锂电头部企业的国轩高科也有布局,公司高级副总裁、工程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徐兴无此前曾提到,公司已与汽车制造商设计换电方案。他表示,作为充电的补充,换电模式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值得鼓励。
主机厂方面,截止目前,在国内,蔚来、东风、北汽、长安、吉利、宇通客车、国金汽车、申沃客车、华菱汽车、万向集团等相关企业都相继布局换电模式,进行研发、推广。
其中,作为造车新势力的蔚来,除了发布基于车电分离的BaaS电池租用服务方案,公司还积极部署换电站。目前蔚来已在60多个城市部署了143座换电站,实现超过80万次换电服务。
而另一车企北汽新能源,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已有1.8万辆换电车,累计配套换电站超过200座。
总结:总体来看,比亚迪入局车电分离,既是战略发展需要,也是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诚然,在现实推广应用中,换电模式还存有诸多难题,但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催化下,在先行者们的求索下,这种商业模式还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张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