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不畅,老中医以浊毒论治萎缩性胃炎
1、形成机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以胃脘痞满、痛或不痛、纳食减少、大便异常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泄泻等病证范畴。
由于其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很难用一个病名加以概括。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不外有三:饮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感受外邪。
肠胃为市,无所不受,三者皆可使胃腑损伤,胃气不行,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脾胃气机壅滞,功能失调;
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湿阻、浊聚、食积、痰结郁火诸证蜂起,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浊毒之邪。
2、浊毒为患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
化浊解毒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图本之治 ,只有祛除浊 毒中阻、胃热阴伤、气滞络阻的病理环境,恢复“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的生理环境;
使胃气通畅下降,胃脉血流畅行,胃液充足滋润,是促进萎缩的胃黏膜恢复正常的关键。
3、结合舌、脉、胃镜检查辨识浊毒
3.1 结合舌脉诊断辨证施治:
诊断浊邪主要通过3个方面 :
(1)舌苔 :舌苔色泽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苔质或薄或薄腻或厚腻,此为中焦浊邪熏蒸所致;
(2)脉象:脉有滑象,或弦滑或细滑或弦细滑,为浊邪内伏之征;
(3)排泄物、分泌物 :浊邪内伏,可见大便黏腻,臭秽不爽,小便或浅黄或深黄或浓基础上,李老临床常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
以上只要具备其中两方面,便可诊断为浊邪。
诊断毒邪主要通过两个方面:
(1)舌质:舌质或红或红绛或紫,此为毒邪深伏血络之象
(2)脉象:脉有数象,治疗毒邪多根据毒之轻 重而用药,乃“以毒攻毒”之法。
如毒重者可用黄药子、白英 等力猛之药;
毒介于轻与重之间者用红景天、半边莲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
毒轻者则常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绞股蓝、板蓝根等;
以上药物对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对于防止其癌变有显著作用。
3.2 结合胃镜及病理检验用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胃黏膜由橘红色变为苍白色; 黏膜粗糙、变薄,血管显露,腺体萎缩。
这些病理改变 ,多认为属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职。
湿浊内阻,郁而化热蕴毒,浊毒瘀阻胃络。
李老发现,有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宏观上瘀血症状并不明显,此时可参照胃镜下表现进行微观辨证。
如黏膜色泽灰黯,黏膜下血管显露者可加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黏膜充血或出血者可加白及、三七粉、仙鹤草等活血止血之。
胃镜下黏膜粗糙,呈颗粒状,皱襞粗大,这些变化均可视为病理性块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