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有钱了,怎么花有意义?他的选择值得点赞
话说《平凡的世界》的“农民企业家”孙少安自承包了石圪节乡砖瓦厂后,事业蒸蒸日上,口袋里一下子有了不少钱,怎么花呢?对他这样半辈子艰苦奋斗,钱全部是一分一分挣出来的农民来说,与中大奖的、被拆迁的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01花钱买虚名or为村办实事
经当年在他困难时候帮助过他的生意人胡永合的怂恿,孙少安决定跟他一起出个一两万块钱赞助省电视台正在筹拍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希望在电视上露露名。
按照作者路遥的说法,“这件事也暴露了初发达起来的农民的一种心态。一方面,普遍的贫困所引起的社会红眼病,使他们像传统的财主一样不愿露富;另一方面,自身长期社会地位的低下,又使他们不甘心寂寞无闻,产生了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欲望”。
实际上就是说孙少安也多少产生了点“暴发户”心态,只不过没那么张扬,也没像我所耳闻目睹的不少拆迁户那样天天酒楼、夜夜唱歌,他不愿把钱花在奢侈享受上,连买个摩托车都怕别人背后说他张狂。但是他毕竟也想“出点名”。这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人家靠偷东西发财的金富一家还敢公然“炫富”呢,他完全用自己的双手合法赚下钱,又为什么不能想出点名?
不过,当孙少安跟着胡永合前去省城洽谈投资事宜路过大牙湾煤矿,去跟弟弟孙少平碰了一面后,他改变了主意。因为少平对他的想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少平首先还是肯定少安“疏点财”的想法,认为“钱来自社会,到一定的时候,就有必要将一部分钱再给予社会,哪怕是无偿地奉献给社会”,因为尽管“我们需要钱,越多越好”,但“不能让钱把人拿住,否则我们仍然可能活得痛苦”;但是,钱又不能“乱扔”,至少少安现在这个阶段没必要拿钱买个虚名,“要是要扔一两万块钱给电视台,你还不如拿这钱给咱双水村办个什么事”。
这个观点促使少安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检讨,并最终决定听从弟弟的劝告,半路回头。
这是怎样花钱的第一个阶段:孙少安放弃了花钱买虚名,选择了为村办实事。
02捐小钱“建庙”or出巨资“建校”
那么,为村里办点什么事呢?
花钱的机会有,村里的神汉刘玉升要为村里重建庙坪山上的庙宇,父亲孙玉厚来找少安,转达刘玉升的意思,要他拿出几十块钱为建庙布施布施。
但是少安干脆而强硬地拒绝了。尽管这建庙的事大部分村民都卷入了,他花钱建庙也就算是为村民做事吧,但是他不相信这种神神鬼鬼的东西,不愿意为此浪费哪怕一块钱。
他在思考。他在寻找。他找到了。
他无意间想到去看一下在村里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虎子,结果到了学校才知道,当年村支书田福堂突发奇想炸山打坝,结果人亡坝破,还把学校震垮了,学校搬到充满了牲畜粪便臭味的原二队饲养院里去了。这时,他猛然想到要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书中写道: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这时他完全理解了少平的话,为什么他要他为村里办点事?
电视台有的是来钱处!国家、省上、县上、乡上那也有自有人治理呢!而农村,就得靠生活在其间的人来治理。
我的理解,其实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是”雪中送炭“。孙少安要做雪中送炭的事。
他与村里的另一个能人金俊武商量,他要拿出一万五千元(不要小看这一万五千元,在八十年代这可是巨款)来建校,如果有剩余,还要建立“奖学金”;还要高薪聘请英语教师,弥补农村学生英语普遍较弱的短板……
有意思的是,孙少安正好用“建校”与神汉刘玉升的“建庙”唱上了对台戏。
不要说别人,就连他的父亲都一时无法理解。当少安向他父亲去说这个决定时: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是啊!不肯拿几十块“建庙”,却要拿一万五“建校”。这就是孙少安的眼光和气魄!
令我们开心的是,平时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秀莲也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
毫无意外,少安要出钱重新修建学校的非凡之举博得了一片赞扬之声,这也算是“无心插柳”吧。如果为求名,投拍电视不够实在的话,花个零头建庙是肯定能出名的;但他不要虚名,要做事。
捐钱建庙与出钱建校,在我们现在这样开放的时代里,大概也都是积德行善之举吧。只不过,优先级是有差别的。
建庙是为来生,建校是为现世;现世的困苦并不是来生幸福的依据,所以努力实现现世幸福更为重要;而教育,正是实现现世幸福的首要基础。
许多村民的做法倒大概符合大多数国人会作的选择:在“出罢修庙宇的钱”后,“也要为建学校多少出一点钱”,因为“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这是少安花钱的第二阶段。
孙少安的这两个阶段的选择都选对了,这是他面对现实需要的最妥当的选择。
以上浅见,欢迎关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