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爱好者中,由于他们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和植物群体的有限性的矛盾,不少人奔着昆虫、鸟类去玩了,甚至有人开始研究灵长类动物了。我呢,学识浅薄,兀自不动,还是捂着植物慢慢认识。
其实植物与动物都是相通的,比如鉴于大家对蝴蝶的喜欢以及因为蝴蝶外形的独特,不少植物用“蝴蝶”命名,比如紫葳科的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玄参科的单叶蝴蝶草(Torenia concolor),兰科的蝴蝶兰(Phalaenopsis aphrodite),鸢尾科的蝴蝶花(Iris japonica),龙胆科的香港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nienkui)……不久前,在东莞植物园的办公楼门口,有几株树颇感陌生,得知它的“蝴蝶果”大名后,我就留意它开花、结果。可是,花也看了,果也有了,说好的蝴蝶呢?
大胆猜猜,这个大戟科的蝴蝶果(Cleidiocarpon cavaleriei),哪里像蝴蝶?!
蝴蝶果,大戟科、蝴蝶果属乔木。也叫密壁、猴果、山板粟、红翅槭。蝴蝶果的拉丁名是Cleidiocarpon cavaleriei (Lévl.) Airy shaw,其属名Cleidiocarpon由希腊语的kleidoo(关闭)+karpos(果)组成,指果不开裂,种加词cavaleriei纪念20世纪法国的传教士 Pierre Julien Cavalerie。蝴蝶果是是偏阳性树种,喜光,喜温暖多湿气候,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等省区。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贵州罗甸。
蝴蝶果是中国珍稀濒危三类保护植物,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
“蝴蝶果种仁内有一对子叶像摺翅栖息的蝴蝶紧贴在胚乳上,因此得名。”看到这句话,被气死了,就想干脆放弃了,明知道我没那么专业的。我还是尝试解剖下,未得,不专业,也不懂,而且我树下捡的果实感觉已经烂了……别再问我名字怎么来的哟。记得一个月前,再次光顾东莞植物园时,有机会在他们的办公楼前待了一会,注意到门口有几株树开着花,不认识呢,我也不在意。不认识的植物大把呢,而且一看就觉得是大戟科的,大戟科的大树还真的很难入我的眼。可瞄着一下牌子——蝴蝶果,顿时产生了好奇心,赶紧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拍了它的花,这种密密匝匝,细细碎碎的穗状花序并不讨喜,除非它是榄仁属。
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好奇蝴蝶果名字的由来,名字不是说果嘛,等呗,反正我是经常来东莞植物园的。
才一个月光景,再到东莞植物园的时候,我当然没有忘记去看它们,没想到的是它们居然结果了,它们的果就是“蝴蝶果”啦。果实没有与花成正比,开成瀑布的花序,果实却稀稀拉拉的挂在树梢,果子并不大,颜色有点像同是大戟科的石栗。果实的形状并不规矩,特别有意思,果呈偏斜的卵球形或双球形。粗看,果实的形状与分布还真的跟“蝴蝶”扯上关系,有人这样描述的:本品略呈蝴蝶形,由2个带翅的小坚果组成,小坚果于果梗顶端八字形叉开。单一小坚果呈匙形,黄色或黄棕色,着生种子部分扁圆形……再看看树上挂着的果子,名曰“蝴蝶果”也是挺有道理的。树下有个勤快的姐姐,等树下有落叶小许就赶忙打扫干净,她看我傻乎乎对着这树发呆,过来跟我聊起,还替我在树叶中间找到几个掉下不久的果实,让我有机会认真瞧瞧它的模样。
我也好奇剥开外壳,露出里面近圆形的种子,稍微用力把种子打开,里面的结构模糊不清,更别说去研究点啥了……反正对于蝴蝶果的花,它的果,还是一知半解。
盆友好奇,为啥植物园要种蝴蝶果,有经济价值么?哈哈,不能总讲经济嘛,偶尔也要讲情怀的,不过它好像真的值得种植,我一一扯来。首先,它是我国的本土植物,是中国珍稀濒危三类保护植物,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植物园的迁地栽培,除了保护,还有科研价值。还有,有官方语言的观赏价值:蝴蝶果枝叶浓绿,树冠圆整、美观,绒果垂挂,树上经常保持有2轮以上的叶片,绿阴、制氧等生态效益高,是城镇优良的绿化观赏树种。还有,它还具有较高的抗火性,可作为城市林业生物防火推荐树种。
还有,其木材纹理直,适做家具。
最主要的,它还能吃。它产果量高,结果期长,是一种优良的粮油兼用树种,种子含有丰富的油脂和淀粉,经去毒处理后可食用,可先去子叶煮熟或炒熟食,也可磨成粉,拌在菜里当油用,也可提取作食用油,味如芝麻油和花生油混合的香味。
它的猴果、山板粟等名字可看出它的食用价值,可惜,我还没想着怎么下手,等我吃了,再告诉你。
蝴蝶果是常绿乔木。它的树形好不好看,你说了算。
叶纸质,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稀急尖,小托叶钻状,叶柄顶端枕状,托叶钻状。
大家都说它的叶片好看,是它最大的亮点哟。
圆锥状花序,密生灰黄色微星状毛,雄花团伞花序,疏生于花序轴,雌花生于花序的基部或中部。
果呈偏斜的卵球形或呈双球形,花柱基喙状,种子近球形。
乔木,高达25m;幼嫩枝、叶疏生微星状毛,后变无毛。叶纸质,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22cm,宽1.5-6cm,顶端渐尖,稀急尖,基部楔形;小托叶2枚,钻状,长0.5mm,上部凋萎,基部稍膨大,干后黑色;叶柄长1-4cm,顶端枕状,基部具叶枕;托叶钻状,长1.5-2.5mm,有时基部外侧有1个腺体。圆锥状花序,长10-15cm,各部均密生灰黄色微星状毛,雄花7-13朵密集成的团伞花序,疏生于花序轴,雌花1-6朵,生于花序的基部或中部;苞片披针形,长2-4 (-8)mm,小苞片钻状,长约1mm;雄花:花萼裂片(3-) 4-5枚,长1.5-2mm;雄蕊(3-) 4-5枚,花丝长3-5mm,花药长约0.5mm;不育雌蕊柱状,长约1mm;花梗短或几无;雌花:萼片5-8枚,卵状椭圆形或阔披针形,长3-5mm;被短绒毛;副萼5-8枚,披针形或鳞片状,长1-4mm,早落;子房被短绒毛,2室,通常1室发育,1室仅具痕迹,花柱长约7mm,上部3-5裂,裂片叉裂为2-3枚短裂片,密生小乳头。
果呈偏斜的卵球形或双球形,具微毛,直径约3cm或5cm,基部骤狭呈柄状,长0.5-1.5cm,花柱基喙状,外果皮革质,中果皮薄革质,不开裂;种子近球形,直径约2.5cm,种皮骨质,厚约1mm。花果期5-11月。
拉丁学名 Cleidiocarpon cavaleriei (Levl.) Airy Sh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