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如何开好头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开好头,大致有两种方法:
1、以景物描写开头
这个景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是要能拓展你心中所想的景物。
在读者面前首先铺展开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会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想象,无形中就拓展了读者理解与再创作的空间。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然是词,但诗词一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的就是大江滚滚向东流的壮阔景观,一下子就激发起了我们的千种豪情,万般思量。作者抓住“大江东去”这个景物特点,充分为后面的感情抒发定下了基调!
用“景物描写”这种手法开头,要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效果:

(1)境界要扩大
如杜甫的《送远》: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是说遍地都是战乱,您为什么在这时远行?这个开头概括了当时战乱的时代,充满了对被迫远行的友人的深厚友情。
杜甫《秦州杂诗》之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写边地景象,万山重迭,莽莽苍苍,深远阔大,透露出孤城守卒的悲凉情绪。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有画意而境界开阔,心情开朗。这样开头,不论所表达的情绪是悲苦的或悲壮的,或心情开朗的,在我们面前都展开了一个阔大的境界,写得都很有力量,很动人。
(2)要有烘托渲染之功用
如曹植《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是写高楼中少妇想念远行丈夫的,诗人选择明月高照、流光徘徊的景象,用来烘托少妇对月怀人的婉转情思,是情景相生的。
杜甫《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诗一开头就为读者渲染了一幅尘土飞扬、车轮滚滚、哭声震天的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让人为之动容,为之震颤。
(3)要有笼罩全篇之功效

如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

“噫吁唏(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声惊叹,道出蜀道之难行,震人心弦,为全篇定下了咏叹调。

这三种写景的手法开篇,重在创设情境。

2、以兴的手法开头

“兴”即起兴,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手法。“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的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它的喻意和气氛烘托其实很确定的。就像我们家有喜事,往往通过喜鹊登枝啥的描写来引出喜悦气氛。道理一样!

又如《桃夭》的开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这种写法,被后人广泛应用和推崇。

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黄河”一联就用了兴的手法,兼有比喻。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

“高堂”一联紧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想说人生,却从黄河奔流说起,不但不觉突兀,却还韵味无穷。

“兴”是一种很微妙的手法,用“兴”起,会使文章特别含蓄委婉韵致,使文章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不论是写景开头还是起兴开头,目的都是为了让律诗充满诗情画意,让读者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徜徉于你的大作之中。

起句的两种写作技巧——写景起兴

合句一般用“比”

合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全篇的总结。因此,它需要和前面的句子,有所不同。

如果前面的句子写得较远了,那么合句就收回来;

如果前面的句子写得不够开阔,那么合句就该放出去,把眼光放远一点。

当然合句所写出来的物,必须能准确的表达全篇的意思。我们看一下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就属于“比”。与其说是班马萧萧的鸣,不如说正是李白的心情的正确写照。这就是典型的以物喻情。我们再来看一些很熟悉的例子:

1、更上一层楼。

2、唯见长江天际流。

象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平时读诗的时候,可以留心一下前人高明的手法,完全可以把那样的手法引为我们自己所用。

有人会疑问:用直白的手法不可以吗?非得用“比”?

所谓直白,不是说写诗的时候,用的字常见、句子普通。而是指:手法上直白(直叙),不能借物而喻。

李白那首诗的合句,如果李白写:“我的心情很糟”,那这就是直白。可他不这样写,而写班马的鸣声萧萧,这就不是直白,而是由马鸣来比喻此时的心情,这就有了诗味!

李后主在词中,不说自己愁到头发白了、皱纹多了。而简单的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个就是“比”。使读者更能感受“美”、感觉“味”。

通常我们都知道,春不是用来说愁的,李后主以“春水”来“比”,这个比,就比到了底。“比”这个手法,李后主用得非常的高明,在全词结束的时候,这样一比,那这“愁”,就到了极点,无可更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