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之路(二)
所以说我回顾了一下,我今年行医也二十多年了,其实从大学毕业(算起)的话也二十一二年了,如果说从自己看病开始的话不止了。我觉得现在开始大家要补课,补中国传统文化的课,要用中医的原始的这种思维方法先去思考问题。经常有许多医院的科室请我去讲中医的思维,包括怎么看病,他们觉得很奇怪,说现在还有这样看病的医生吗?我说这有啥奇怪的呢,老祖先不就是用这些方法看病吗?第一句话叫情通古人,第二个是意通古人,第三句话叫心通古人。我们的心和古人的如果一样,那思维方法就完全一致,所以说我们现在的心和古人的心一样的时候,那么你用的方法就完全一致,所以你看古人的方子的时候,就觉得——原来是这个意思,若合符节,如同己出。这方子就和你自己拟定的方子一样,用起来可以游刃有余。
刚开始行医的时候,大学毕业,到一个县级医院,当时门可罗雀,一天中医科来的病人五六个、七八个,很少超过十个,我们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后,我们就门庭若市,病人排队看病。那时大学刚毕业,初生牛犊不怕虎,和大家一样,一腔热血。来了第一个病人,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病人,中医叫什么?这个扁桃体在咽喉部位,我们有许多方子(治疗这个病),我们古人非常厉害。当时我看到这个病人的时候,扁桃体红、肿、热,病人发热,体温非常高,这时候理法有很多。我用了一个温病的思路,这么红而且下面有出血,可不可以认为是温病里面的,气血两燔或气阴两燔的情况,我们选了一个方子,这个方子用了蒲公英、大青叶、黄芩、赤芍、丹皮、银花、连翘,就这几味药。这个小孩经常反复的发作化脓性扁桃体炎,打针七天不退,为什么呢?刚一发热就用药去压它,以至于这个小孩没有很好的(祛邪),邪气伏到到血分上去了。这时候出现的情况,刚好在发病的时候,我们就用这个药方进行(治疗)。病人效果非常好。
当时找我们其中一个老大夫去看,老大夫说咱们中医看慢性病,但是说这个话我不知道。就找我来了,我说这个(对)中医(来说)很简单啊,就开了几付药回去抓,三、四个小时喝一次,中午去抓的药,第二天早上烧就退了,而且扁桃体化脓的地方开始变好,就抓了三付,病人疗效非常满意。这个中医很奇怪,用这个抗生素无效,用中药效果很好,并且拿着这个方子找来了,这个时候我在药房,当时我们当地的药房老太太下乡去,把药房连人都交给我来管理,我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反正别人叫我看我就看,就这么着,然后病人一个一个一个来。当然我说的意思不是见到扁桃体化脓就一定要用这个方子,这是阳热实证的。我现在发现阳热实证的病人越来越少了,而阴证、虚证、寒证的越来越多了,这跟我们现在用大量的寒凉药物,大剂量的抗生素,以及我们现在的生活,用冰箱、冰柜,寒凉的东西使其冰伏,使其寒伏导致的。现在反而发现用温热性药物反而多见一些。
当时我就觉得中医看病其实没有这么复杂,好多高热的小孩,像石膏这个药很凉,实际上石膏是一个辛、大凉的药物,但它不是苦寒的药物,或者叫辛寒的药物。所以实践出真知,好多小孩高热非常严重的时候,石膏量可以给到60克,四岁的小孩能给到60克,大家说这个怎么可能呢?实践出真知,当你用到60克的时候就很好。比如牙疼的时候,好多老中医下药不传之秘在哪里?——在剂量上,30克少了一点,45克刚好,60克多了一点,那你说这些经验从哪里去得到的呢?——实践。比如牙疼的病人,你来估摸一下看看,你用30克,45克,60克分别试试看,我就亲自做过尝试。因为病人跟我讲,“我牙疼,你用这个药呢,过了一点,身上有点不太舒服,30克呢效果有点慢,45克刚好,我们现在好多的临床的医生石膏用到45克,什么原因啊?它有一个最佳的剂量。所以中医很多不传之秘在剂量上,方子都没问题,剂量不对,那么它会发生很大的问题。
当我行医的时候,我向老大夫请教,我说“怎么能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呢?”好多老中医告诉我:“半部伤寒打天下。”我说:“为啥是半部伤寒呢?”——伤寒杂病论不全,有些内容丢失了,所以叫“半部伤寒打天下”,你去好好学习伤寒吧。当时有个同学生病,找我们当地的医生看过以后呢,首先诊断为湿热。因为他爱喝酒,喝完酒以后躺在沙发上,受凉以后开始发热。我们这个同道看了以后,爱喝酒啊,一看舌头上——这是湿热嘛,就直接给龙胆泻肝汤。吃完龙胆泻肝汤以后,他就浑身好冷,浑身哆嗦,觉得不对,赶快换个大夫。再找医生看,
我们另外一个同道,一看舌边尖红,脉浮、数,这是风温。夏天——银翘散,因为发热温度高,加黄芩,重用黄芩,吃完以后这个人嘴上皮都起来了,额头上的汗滴答滴答地流。正好呢,我去他家,一进门我就闻到银花连翘的味道,非常地浓,还有黄芩的味道,我说:“你熬的银翘散啊?”——他说:“你闻到味道就知道啥药啊?”——我说你药的味道那么大,傻子都能闻出来,他说:“你能不能给我看一下?”——我说:“你药喝了没有”——“喝了,喝完以后浑身都哆嗦,嘴上的皮都起来了”他说:“你能不能给我看一下?”说话汗就滴答滴答,就像跑完步一样流汗。我说这个啥情况,我说:“小便怎么样?”——他说:“小便好得呢,没有啥(不舒服)”——“怕不怕冷?”——“有点怕冷”说话就有点哆哆嗦嗦的样子。一摸脉——“太阳病,汗出,恶风,脉缓者,桂枝汤主之”。那他没有出现小便的问题,没说蜷在一块,他不是桂枝加附子汤(证)。“口苦不苦?”——“不苦”——“出汗了吗?”——“出汗呢”。“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就是这样子,脉跳的不是这么快,我说好了,难道说这就是桂枝汤(证)吗?反正我看着像,拿起了就写了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拿了一张纸,一包,拿了三包。
过了一个星期,没有消息了,街上碰上这个人,我说:“什么情况啊?你也不吭气。”——他说:“哎呀,那个药很好呀,我吃完喝了点稀饭躺被窝里出点汗,好了,吃完我嘴上这个痂立刻就退掉了”——我说:“真的吗?你吃了几付?”——“头一付就这样子,后面我第二付要巩固一下子,第三付就没喝”。这真的是一剂知二剂已,仲景不欺我呀,伤寒方确实是很神奇,特别是在急性(病),特别是在一些疑难杂症当中,仲景方屡屡有神效。但是,我们说“六经为百病立法”,当我们大家临床跟过一些老师,有许多老师是搞伤寒的老师,有些搞温病的老师。但是你看他临床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特点,大多数老师他如果是看全科的大夫的话,经方、实方都会用的。这是什么原因啊?我们古人总结了几句话,叫做“外感法仲景,热病法河间,内伤法东垣,杂病法丹溪”。我以前认为这个是这么回事吗?临床当中发现这句话是有他的道理的,你用伤寒法不行的时候,你用合方的方法,合方的方法就有合方的技巧,就引申出后世很多很多的方法。
(待续)
整理 | 孔令新
校对 | 关瑞花
编辑 | 关瑞花
审核 | 关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