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军超写实的天价油画,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一种假希望 | 呓艺术

真正的抛弃传统经验,是对当代艺术的尊重……

当代并非投机

本文作者:大熊

原标题为《冷军写实油画的贡献》

11月16日晚,中国嘉德2019秋拍“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在嘉德艺术中心举槌。本场共40件作品上拍,其中冷军作品《肖像之相—小姜》以3000万元起拍后,价格很快飙升至5000万,之后争夺出现在两个电话委托之间,经过一番角逐,最终以6100万元落槌于嘉德现当代艺术部高级经理林琳的电话委托,加佣金7015万元,继春拍后再度于中国嘉德刷新了个人拍卖纪录。
冷军的作品拍出高价,像是吃了春药一般,令很多画写实绘画的艺术家兴奋。但是春药不能总吃,它对脑垂体有害,会让你分辨不清什么是艺术发展趋势,什么是简陋的大众审美。而且我觉得冷军的照片画以后很难拍出高价了。无需做市场的大数据研究,因为它只能有一次,或者两次,而不会有三次四次。
2019年11月17日,百度关键词“冷军”的搜索量达到当日20818次,比以往高出几倍
中国油画是一个外来品种,老一批的写实油画家崇尚苏联式“现实主义”,被接受了西方新兴流派观念的中青年艺术家视为过时,于是一批中青年画家纷纷追崇效仿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艺术,包括印象主义的高更、凡高,立体主义和野兽派的毕加索和马蒂斯,抽象主义的康定斯基、克利走,乃至超写实主义的克洛斯。然而中国油画家至今未有一位达到了印象主义、超写实主义或抽象主义的美学层次上的高水平贡献和突破。真正所谓有“特色”的只是一种偷工减料似的“发明”,即临摹摄影图片制作而成的油画。这一类作品,乍一看,给人以画家技法娴熟的印象,尤其对质感的把握相当到位。

《肖像之相——小姜》创作中

自从印象派诞生以后,西方几乎没有人会通过画摄影照片来取代艺术,因为利用照片不能画出来之后还是一张照片,让图像成为捆绑绘画的枷锁,被动的依赖照片或现实场景,在绘画上还一味的追求照片式的效果,这会使画家失去从生活中挖掘题材的能力,只能追随自然固化的色彩,抹杀作者的创作意识。
最近网络上兴起的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参展的艺术家往往拍几张照片,似有还无的复制出来,评委和不懂艺术的观众一眼看上去“扑面而来的写实功力”让他们没法不去使其入选。这也应了中国国情“先出名,再贡献”,入选几次,先成为美协会员,有了市场价,似乎就成为“职业艺术家”。
左图2019年度全国美展某崔姓画家入选作品,
右图传为手机高清屏保照片
香港台湾人对大陆作品的早期收藏基本上是从写实绘画为主,西方针对苏联式的政治波谱的喜爱,使他们对中国的写实绘画并不关注,而是关注方力钧等。1995年前后,台湾写实绘画低靡,没有出来几个画家,对于写实绘画的接受焦点便转向了大陆。
最早一批的写实画家就是这样被捧起来的,那批艺术家一部分是从1988年克劳德伊维尔首届写实训练班开始的,首届伊维尔学习班的学员有胡建成、杨飞云、韦尓申、郑艺、庞茂坤、夏星、韦蓉、宫立龙、陶世虎等20余位画家,如今在中国油画界都是知名的一线艺术家,冷军是第二届学员。

克劳德伊维尔的训练班录像片段

冷军的绘画是一种机械式的绘画,为了实现对细节的深入描绘,他采取长时间的多重画法,将从一个局部推移到整个画面的程序多次的进行。他的绘画符合西方古典绘画的消除笔触的观念,消除任何绘画局部的痕迹。为达到这种效果,颜色必须一次比一次薄,一遍比一遍透明,以便于非常细致的刻画、推移。在他的画面中,每一个细节都不断的重复调整,最后用含量非常少而极其微妙的透明颜色进行一次全面的渲染。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油画技法上有了一些革新,同时他也选择自己组装和制作的题材,将一种“奇怪”的题材用超级写实的画法表现出来,彼此间生发出的“艺术性”错觉的冲突,令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后现代”因素。
不知者不怪,如果知道了,还认为这是贡献,就不可原谅了。
首先,写实绘画画的不只是一幅“图像”,而是人对自身价值记录的结果。西方的古典写实绘画,是建立在一套科学文化体系之中的,这是“人”生而为当代人的意义,它是有科学文化做基础的开化的文明人。
西方古典艺术的第二个阶段文艺复兴开始关注“人”本身,所以对“人”的科学体系逐渐健全,比如透视、解剖等。这一套科学体系,不但是绘画技法,同时也是西方建筑、设计、工业、国防、工程、绘图等等文化科学的基础。

达盖尔用第一台相机拍摄的摄影作品

同样是通过记录现实来记录“价值”的功能。19世纪30年代末期,法国有一位叫达盖尔的人,发明了一种不用画笔和颜料自动记录世界的景色装置──换句话说就是照相机,1839 年8月19日,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购买了达盖尔摄影法的专利,并将此工艺公诸于世,宣告了摄影术的诞生。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贡献,随着这种贡献的发展,数码、高清、微距等等,照相机对于记录的功能占据的牢不可破。甚至大数据和vi系统也可以把描述出的景象还原出来。
摄影术夺走了绘画的记录功能,很多中国人会用“画的像照片”来评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这是很恐怖的评价,既然画的像照片,不如直接拍一张照片。但是油画并未被摄影取代,从塞尚开始的现代主义是对古典的颠覆,建立了一条不断触及本质和挑战艺术本质的道路。如杨飞云所说,油画的记录功能被摄影拿走是一件好事,它让绘画更清楚、更直接的回到了它的本体。
我认为,对于绘画的审美,应该还给绘画本体的部分。同为技术可以实现的艺术作品,在今天还抱着一百多年前可以做到的事情,以此当成宝贝,是非常可笑又可悲的现实。摄影术出现之后,依靠摄影的绘画应该还给摄影本身。

荒木经惟摄影作品

其次,有人说冷军革新了油画的技术。那么事实上,绘画本体的部分,其实不包括技术。

在19世纪初,塞尚之后的西方艺术界,走上一条不断触及艺术本质的革新道路。但是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作为世界艺术名义上的核心,出现了一批克洛斯,安德烈、汉森等超写实艺术家。为什么在一味反对古典写实科学体系的现代艺术之路上,又出现了一批超写实的艺术家?
他们的超写实,英文叫作hyperrealism ,有人也叫作photorealism。很明显是基于photo的基础之上。但他们并不是一味模仿自然,主张依靠科学和技术的帮助,做出一种新的观念作品,对写实绘画有新的思考。

美国超写实主义克洛斯作品

这种超写实思潮的形成,其实大有源头。
美国较早进入工业社会。南北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农业文明语境下的大众理想和偶像受到普遍怀疑,那种坚定的宗教信仰与怀旧的国民心态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走向死亡。旧的理想与偶像的消失,需要新的理想和偶像的补充和替代。于是,新的工业资本家取代了上帝或精神寄托者的位置,成为美国新文化中大众理想与偶像的代表。传统的和谐农业社会变成竞争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
随着经济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当时的美国人越来越感觉到统治自己的东西变成一种“无形的铁手”。于是一批有意识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就开始了意识中的抗争和反思。工具化的社会无所不能,社会技术的发展使得美国田园的和谐被打破,因此,在绘画上,对于摄影工具化的写实追求,并非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作品,而是一种对悲剧的反思。所以,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超写实主义”,这是符合美国时代发展需求的行为。
摄影可以将对象的一个锈斑、一个毛孔都拍摄出来,如果利用补光或某些色调调整手段,也可以拍摄出具备古典艺术气质的照片。这批美国超写实主义画家,除了描绘照片,更多也是为了在画布上展示自己眼睛所观察到的一切,其中有照片拍摄不出的色彩和局部结构特点,也有作者自身对描写对象的理解和分析,甚至有的更极端,把照片拍摄不出的局部细小色彩变化都用画笔一一表现。他们的作品都很巨幅,因而有种说不出的冷静气质,来自相机,画的和相机一样,又与相机不同。在这些作品中,打破美国传统田园和谐的工具和技术还有存在的必要么?这是超写实主义最终极的发问。
19世纪末美国出现一批用超写实技法描绘静物的画家。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法国“幻境画派”出现,这么叫也就是画的出神入化,形成幻境。幻境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画面引导人,让人相信作为物质的画与颜料已经消失,除了画面中的可视形象意外,其它的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人与艺术可以相互融入”。幻境画无风格,人让位于物,技法无非是古典写实油画技法的完善。克劳德伊维尔便是幻境画派的代表人物。可以看到作为第二届伊维尔学习班的学员,冷军承袭了这些理念,他从早期的拼装静物,到后来的人物肖像系列,运用超写实的手段和克劳德伊维尔的技法,甚至在技法上做出完善。被人误认为是一种艺术史的贡献,甚至有人说他是“要进入艺术史”的人。

冷军静物作品

中国人抄袭这种超写实甚至幻境的行为,并以此为艺术本体,以极端的写实为能事,其实只是一种侥幸心理。更何况,从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各种风格泛滥成灾,小山头似的形成各自拉帮结派的艺术江湖。画照片的人,在这个江湖当中,既有建国前后几十年的文本化集权的苏派写实艺术做基础,又以它的简单易懂,而容易被人接受。因此照片写实的江湖愈演愈烈。市场上对照片写实油画的热捧,再也不为其艺术本质和美学层面的贡献买单了。
因此,需要警惕被资本注入麻醉剂了的中国写实油画,一味的画照片,艺术真的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了,更别提资本的注入,一定也是空欢喜一场。
最后,冷军的照片画拍卖了六千多万,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它会给当今以写实为基础的学院教育带来一种假的希望,认为写实甚至超级写实就一定有出路。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这种海市蜃楼的幻象,进入重复超写实的艺术领域。在超写实的绘画面前有一个魔咒,便是无论用超写实的技法画什么都能被赋予意义,只要画的逼真,什么样的物象都能和“当代”、“观念”扯上联系,这很好的给了年轻一代不去思考艺术本质和时代体系的缘由。
真正的艺术家是被时代选择的,不是侥幸依附于某个取巧的结论。进入艺术史的艺术家,需要在作品的美学层面上有自己真正拓展的贡献,还要介入时代和社会,使艺术作品上升到文化层面你需要思考时代体系和艺术本质,思考如今快节奏社会里人本身的意义和状态,而非单纯的停留在西方很多年前某个断代的艺术语言体系上。中国许多官方机构,美协,画院都停留在一种泥古不化或者欧美价值的评论体系上,在这种七千万一幅照片油画的刺激下,中国的年轻一代艺术家要想真正拓展新的美学和艺术本质的贡献,应该何去何从?
希望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收藏家保持清醒,把钱和精力花在物有所值的艺术上!
(本文作者:大熊,艺术评论人。)

(建构当代艺术批判性思维,触及当代艺术核心,可继续关注“呓艺术”)

回复“扒皮”,阅读中国当代艺术家出名的十大套路。
回复“审美”,阅读怎样用“审美”读懂当代艺术?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