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年间女子被判剐刑,场面相当可怕,可一人正仔细观察行刑过程
他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观察凌迟女犯身体结构,开创我国解剖学先河
“剐刑”即凌,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最后肢解手足和头颅,是中国古代最残忍、最不人道的刑罚;行刑场面血腥恐怖、惨不忍睹;然而嘉庆年间有一个人专找这种场面去观看,此人不是刽子手、监斩官,更不是变态杀手,他是谁?为什么喜欢血腥场面?下面我们来看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乾隆年间,河北省玉田县有一个叫王清任的武庠生,也就是武秀才;他天资聪颖,性格耿直,自幼习武,好打抱不平;受祖上影响,王清任20岁时,便弃武从医,短短几年就誉满玉田,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据后来光绪年间的《玉田县志》记载,有一人夜寝时,须将物压在胸上方能成眠;而另一人则相反,他就寝之时,只要胸前稍盖被便不能交睫;王清任用同一张药方,治愈了这两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玉田县的河上有一架官府修的桥,当地人称该桥“官修官渡”,意思是,官府修的桥只能给当官的人过,平民想过桥的话需要付一笔不少的过桥费;王清任十分愤慨这个不公平的规定,到县衙去理论;结果遇到官官相护,县衙还与当地豪绅合流对其进行迫害;无奈之下,王清任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滦县稻地镇(今河北唐山丰南区)以及东北奉天(今沈阳)等地行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接下来多年行医经历中,王清任积累了丰富经验,并读了大量医书,认为书中对脏腑之言论有误;他指出:“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从此,王清任勇敢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长达近三十年从事解剖学研究活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古时候,人们对遗体的保护意识很强,认为遗体千万不能受到伤害,还要想尽办法保证其完整;比如太监去世之后都要带上之前被阉割掉的“命根子”,希望来世投胎做个完整的人;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可想而知,从事解剖学研究将会遇到多大的阻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开始,王清任拿动物做解剖实验,“以畜较之,遂喂遂杀”;后来经常去各地观察尸体;嘉庆二年(1797),滦县稻地镇流行“温疹痢症”,每日有几百小儿死亡;王清任正好在此地行医,他冒着染病之险,一连半个月,仔细研究了三十多具尸体的内脏;嘉庆四年(1799)六月,王清任在奉天行医时,听说有一女犯将被处以剐刑,即凌迟,他立刻赶赴刑场,仔细观察女犯身体结构;之后王清任又去北京、天津等地多次观察尸体,并向见过死人颇多的官员求教……终于,经过几十年的钻研,王清任研究摸索出一套理论,本着“唯愿医林中人……不致南辕北辙”的愿望,他于临终前一年完成了医学巨著《医林改错》,开创了我国解剖学先河,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为良将,便为良医!”从古到今提壶救世的医者都值得尊敬!他们凭借专业的技术,忙碌于救死扶伤,保护生命的一线;尤其是王清任这种反对因循守旧,不惧怕世俗眼光,勇于实践革新的精神令人钦佩!
【参考资料:《尸体解剖的医生》《善本古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