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医家开方风格:四个病例的研究
丁氏医家开方风格:四个病例的研究
除了丁济南以外,丁氏家族的医生都将丁甘仁的临床医疗风格作为自己行医的指导思想。关于常规疗法,他们同样强调用“和缓”的药方。
他们也强调六经辨证的使用,在治疗中注意调理脾胃功能。他们还熟练地将该传统运用于不同的病例。因而我们可以读到丁仲英写过这样的话“精研六经而不泥古”。关于丁济万,他的学生讲过:“他是著名的医家后人。他总是思考丁氏医药带给自己什么,并形成了自己的行医实践理论。这就是他能成为楷模的原因。”最后,丁济民的儿子丁一谔将父亲的行医风格归结为能够结合传统经方和时方、结合家族医学传承和现代医学知识、结合书本知识和个人行医实践。以下面四个病例中,我们能体会出这些名医的相似和差异。
首先,我讲述费伯雄的一个病例,并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
费伯雄
某,脘腹绞痛,胸闷呕恶,丑时尤甚,乃肝木旺时也。脉弦数,苔黄,症勿轻视,颇虑痛甚发厥。急拟柔肝调畅中都。
藿 梗 3克 白 芍 6克 甘 草 1.5克 醋炒柴胡 3克
半 夏 4.5克 云 苓 6克 川楝子 4.5克 煅瓦楞 6克
吴茱萸 1.2克 川黄连 1.5克 陈 皮 3克 炒谷芽 9克
佩 兰 3克 鲜佛手 2.4克
费伯雄的药方对几个传统经方进行了综合与变通。其中有汉末《伤寒论》中首次提到的四逆散、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二陈汤、刘完素的金铃子散以及由朱丹溪最早记录的左金丸。他还加入了调节脾胃消化功能的药物,显示了江南医生对气机的重视。这个药方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药味相对较多;②剂量很轻;③结合了各个时期的传统处方;④注重理气。此与第五章中讨论过的费伯雄的医疗特点是一致的。
丁甘仁
肖某,营血亏耗,肝气横逆,脘胁作痛,痛引背俞,纳谷减少。宜柔肝理气,和胃畅中。
全当归 9克 大白芍 6克 金铃子 6克 延胡索 3克
云茯苓 9克 陈广皮 3克 仙半夏 9克 制香附 3克
带壳砂仁 2.4克 煅瓦楞 12克 荜澄茄 2.4克 沉 香 1.2克
在这个病例中,疼痛是由血虚所致,而不是气虚。因而丁甘仁把补血的药物当归作为药方的主要成分,而不是理气的药物柴胡。病人不是肝热,也无呕恶,因此没有使用左金丸。否则,他的药方和费伯雄的药方将会有很多的重叠。丁甘仁方子的主要不同:①使用的药物较少,这是他和费伯雄药方的主要不同之处;②剂量比费伯雄的剂量要大,虽然按照现在中医标准不算大,反映了经方派倾向;③费伯雄强调理气,而他更加强调调节脾胃功能。表明丁甘仁注重脾胃在内脏疾病中作用,而费伯雄则更注重和缓的疗法。
丁仲英
王某,慢性脘腹痛,时好时剧。气机阻塞,肝脾不和,治拟舒肝和中。
制香附 6克 春砂壳 3克 苏 梗 6克 陈 皮 6克
茯 苓 9克 大腹皮 9克 炒谷芽 9克 佩兰梗 3克
吴茱萸 0.6克 炙甘草 3克 肉 桂 0.6克(后下)
这个病人患的是“气机”方面的疾病,证属肝气郁结。因而主要的药物是用来理气的香附。丁仲英将主要疗法描述为“舒肝”而不是“柔肝”。辅以吴茱萸和肉桂温阳。否则与丁甘仁的药方就会有明显重叠,尤其在应用砂仁壳时,剂量也很相似。
丁仲英和其父亲药方的不同之处在于所用药味数。丁仲英的绝大多数药方都是11味药物,这个数字既有美学意义,又有医学意义。当时的药方是右上方写到左下方的,11种药物可以有两行各4种药物,还有一行写3种药物。我的几位老师认为这体现了中医药方蕴含的和谐,有助于治愈疾病。至于丁仲英为何如此强调药方的构成,就不得而知了。
丁济民
葛某,41岁,患有患十二指肠溃疡10年。胃脘痛间发,吞酸,食后不适,脉细弦,苔薄黄。
柴 胡 9克 白 芍 12克 枳 壳 9克 炙甘草 4.5克
制香附 6克 黄 连 3克 吴茱萸 3克
这个药方和费伯雄的药方一样都合并使用了四逆散和左金丸,丁济民还加入香附来提高疗效。资料显示,这是丁济民针对出现这些症状的所有疾病的标准疗法,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消化功能紊乱。他也列举了一些他所添加的和他的父亲和祖父非常相似的药物。例如疼痛较严重,加入9克川棟子和9克延胡索;如果有腹胀、食欲不振的情况,使用4.5克陈皮、9克神曲和4.5克佛手。
这个病例和先前提到的病例有四点不同之处。①通过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疾病。这种临床疗法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医治疗的常规疗法,丁济民的做法体现了他对中医发展变化的适应。②个别药物的剂量大幅增加也反映了当时中药的剂量标准,也可能是丁济民工作的医院规定的标准剂量。③另一方面,药方中所用药味数与其家族中其他医生相比更少,表明药方有了更简化的趋势。复杂的方剂使得我们很难知晓每一种药物究竟具有何种功效,而6~8种药物组成的药方能让我们直接看到每一种药物的功效。这反映出丁济民这一代医生注重经验观察和药理学研究。他担任《新中医药》杂志的主编和上海中医进修学校主任时,对推进中医师注重药理学研究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④丁济民最主要的创新在于在传统经方中加入了香附,也体现了现代化对中医的影响。丁济民认为病证的根源在于肝气不舒,香附是治疗该症状的传统药物。然而,虽然使用该药的根本原因(它能理气和缓解疼痛)符合西医针对病人的躯体症状的治疗,但却没提到传统中医所强调的该药能舒缓情志的说法。
通过以上四个病例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医传统的传承是通过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联系来实现的,每一个时期都是动态发展的历史中的一个点,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将这些不同时期与整个传统乃至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在个人生活层面上,没有人能完全摆脱个人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种种联系。这一点在丁氏第三代最后一位医生丁济南的身上尤其明显,本章我们将讨论他的医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