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逻辑自洽的事,经不住你的追问!
《资治通鉴》第30卷,汉纪二十二
汉成帝 河平二年(甲午,公元前27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原文太长,略过
【译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春季,伊邪莫演朝贡完毕,回国前,自称想归降汉朝,说:“如果汉朝不接受我归降,我就自杀,我至死不敢回匈奴。”使者据实奏报。成帝让公卿讨论。有人说:“应该按照旧例,接受他归降。”光禄大夫谷永、议郎杜钦则认为:“自汉王朝兴起以来,匈奴多次为害边疆,因此才设立黄金、爵位的赏赐,以优待归降者。如今单于低头称臣,匈奴成为中国北方的藩国,派遣使者朝贺进贡,没有二心。汉朝对待匈奴的政策,就应与过去不同。如今既然接受了单于朝贡的诚意,却又收纳他的反叛逃亡之臣,为了贪图得到一个人,而将失却一国之心;为了拥有一个有罪之臣,而与一位仰慕仁义的君王绝交。此外,还可作这样的假设;单于新即位,想依靠中国,但不知这样做的利害,暗中指使伊邪莫演诈降,以占卜吉凶。中国如果接受,便有亏道义,败坏美德,使单于同中国疏远,不与中国边疆的官员友好相处。或许是单于故意设下的反间计,想借此生仇,如果中国接纳他的归降,正好中了单于的计策,使匈奴可以把过错归到中国头上,从而理直气壮地责备我们。此事实在是边境安危的本源,是战争与和平的关键,不可以不慎重。我的意见,不如不接受,以显示我们光明磊落的信义,抑制欺诈的陰谋,安抚单于的归附亲善之心,这样才有利!”他们将此意见上奏,被采纳。派中郎将王舜去查问归降的情况,伊邪莫演说:“我有发狂的病,只是胡说罢了。”汉朝遣送他回国。回到匈奴后,他的官职仍和从前一样,但单于不再准许他会见汉朝的使者。
【解析】
前面匈奴五单于之乱,加上呼韩邪单于入见皇帝,之后王昭君和亲。
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基本上算是安定了下来。
此时,发生伊邪莫演事件,说投降不算,说叛逃也不算,如果是普通民众或许没什么。
不过,伊邪莫演的身份很不一般。
按照以前的做法,就是接受投诚,然后授予高官厚禄,吞并其部族。
因为当时汉朝和匈奴一直打仗,接受这种投诚,是为了统战,笼络匈奴内部亲汉派,以瓦解匈奴力量。
时过境迁,现在不打了,这个办法不是不能用,而是对于当下,以及汉朝与匈奴未来关系并不适用。
材料中出现两拨人,一波建议用原来的方法,参照惯例,另一波就是谷永等人建议因时而异。
从他们的说法中,其实反应了两种遇到事情的典型处理思维。
建议参照惯例,给匈奴高官厚禄的,是典型的针对事情本身怎么做来提办法,目光聚焦在这件事上。
如果有制度就按制度,没制度就按照惯例,没惯例就参考以前发生的处理办法。
而谷永等人并没有集中在这件事上,而是集中在这件事所可能衍生出的影响上。
两种处理思维一下就高下立判,前者聚焦小,后者需要通盘考虑。
既然如此,再看事情就清晰多了。
伊邪莫演投诚不能接受,但是怎么回绝?怎么处理?
直接和伊邪莫演说:“汉朝不接受你,你从哪来回哪去吧。”
不是说不行,只不过这么说算是做了一个极坏表态。
即,现在汉匈是友好和平,但是将来呢?这个说不准会不会再打起来。
招降纳叛这个手段虽然会因时而异,但是却是一条潜藏可用的手段。
如此相当于说,匈奴贵族你们可以搞事情,混不下去了还能跑到汉朝爸爸这里来。
如果汉朝生硬的拒绝了,把话说死了,对于匈奴贵族中而言,等于是汉朝这条退路断了。
这个是材料中所没有提及的,当然这种东西不能拿到台面来说。
谷永给出的说法是换了一个角度,站在伊邪莫演为什么投诚的可能性上做推论。
可能是伊邪莫演真想投诚,也有可能是匈奴单于想试探汉朝对匈奴态度等等。
先把事情搞明白,然后再看怎么把对方给推回去。
于是有了中郎将王舜询问伊邪莫演投诚原因这一段。
果然,王舜一问,伊邪莫演就说自己有病乱讲。
这里的两点不在于谷永的推论与猜测,而是为什么王舜一问伊邪莫演就说自己有病。
这里有两种可能。
其一,王舜见伊邪莫演,开场不会是问伊邪莫演为啥投诚,因为伊邪莫演是匈奴使节,替代单于出访。
所以,王舜大概率一番外交辞令,比如现在的,重申汉匈友好睦邻关系、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匈奴人民选择等等。
在伊邪莫演看来,潜台词就是这个时候汉匈关系当先,任何破坏汉匈关系的都不被允许。
得了,话都这样说了,伊邪莫演还投降什么?
所以,王舜继续问话,为啥要投诚,伊邪莫演还怎么说?还能说什么?闭嘴吧,说多了,还是不接受,回去搞不好等着就是伸头一刀。
其二,材料中有所隐藏,即王舜和伊邪莫演不可能就寥寥数语,中间必然有一大段对话。
而这一大段对话中,必定是透露出许多,让伊邪莫演有点招架不住,话语间漏洞百出,没有办法再扯谎,于是以自己有病结束了问话。
这一点就很有意思了。
扯谎很简单,随便一说即可,但是想要把一个谎说圆了,很难。
俗话说,一个谎,你要用几百个谎来圆。
你说的越多,破绽、漏洞就越多。
况且,此时汉朝匈奴和睦,彼此交流也多了起来。
如果伊邪莫演是真投诚,说的东西里面有假,你当汉朝好忽悠?
如果伊邪莫演是假投诚,一求证什么都清楚,这还能接受你?
所以,从最后匈奴单于对伊邪莫演的处置来看,让其永远不再与汉朝使节见面。
大概率,的确如谷永说得那样,是匈奴对汉朝的一次双边关系试探。
至于伊邪莫演回到匈奴后被看管起来,这个就更有意思了,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启发】
感触最多的有两点。
基于自己的目标,来处理遇到的事情,而不是针对事情来办事,这样路才不会偏。
想想自己以前办的不少事情,都有点走偏的感觉,为了办事而办事,没有结合自己的目标。
再一个,任何事情如果是真实的,那么必然是逻辑自洽的。
随着你深入的问,不但会触及到本质,而且还能感觉得到环环相扣以及因果关联紧密。
但是,如果是假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基本上就要露馅。
当然,你也要有一定的常识和基本辨识能力。
这么一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骗子用拙劣的话术、操着一口广普还能骗人。
这本身就是种筛选,把有常识、基本辨识力的人给彻底排除去除,留下的就是精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