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窑匠,年轻人不知道是干啥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很早以前,人类都是穴居在山洞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遗址),后来演变成半地穴式(陕西半坡古人类遗址),这半地穴式房屋应该就是今天窑洞的原型。在北方,许多地方的人以前都是居住在窑洞里面。关中地区渭北原上,山西晋北地区,甘肃庆阳,平凉,天水,宁夏固原这些地区至今还有人居住在窑洞里面。河南陕县的窑洞全国文明,成了旅游景点,远道而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因为窑洞的最大好处是冬暖夏凉,乾陵附近有一些农家乐就利用窑洞的这一特点存储酒水,从窑洞里拿出来的酒水比常温的凉一点,比冰箱冷冻的温度稍微高一些,但这个温度夏季人喝着刚舒服,不会太刺激胃。其中有一家叫做窑洞的农家乐就直接设在窑洞里,还节省了空调钱。尤其是夏季,窑洞的凉爽和空调吹出来的冷风截然不同,让人感到很舒服。(我这可不是替“窑洞”农家乐做广告,不过若是因为这篇文章带动了“窑洞”家的生意,窑洞的老板一定不要忘记赞赏作者。)
窑洞根据地理位置条件样式相近,而结构不同,有土窑洞和石头窑洞两种。土窑洞是就着地势,借着土崖(关中方言lái)而挖掘。石头窑洞采用石条、石板箍成,首先砌左右和后背的墙,用沙子或土填充顶成弧形,表面修正规整,从墙基上用石条和石板箍好。错茬按照土璇子的形状砌好,现在使用水泥砂浆灌缝隙,十分坚固,和赵州桥的桥拱是一个道理。
关中的窑洞大多是土窑洞,所以我们今天重点说一下土窑洞。土窑洞虽不像现在砖瓦房,楼房那样装修的富丽堂皇,但是也有很多地方可以修饰,增加它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这一个方面看窑匠的手艺,一个方面要看主人家的经济实力。路遥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写到过窑洞,其中《人生》一书中能人刘立本(刘巧珍的父亲)曾经把自己的窑洞和大队支书高明楼的窑洞进行了对比,《平凡的世界》中也写到了县委窑洞和孙少平发家致富后修葺的砖箍窑洞。
挖掘好窑洞后,这才是荒坯(关中方言读作pēi),首先要晾干(阴干),太阳不可能照射进去,阴干需要半年或者一年以上。阴干之后的窑洞就开始要修整。窑匠首先挑窑眉,然后挑一条脊线(窑顶中线)从脊线开始由上向下用剥(读刨)窑镢头修整。最后先用麦草泥上一遍,晾干后再上一遍麦草泥,晾干后再上一遍麦糠泥。麦糠泥的特点是细腻光滑。
手艺高的人,干出来的活规整,对称,式样好看美观。经验不足的人,干出来的活仔细看坑洼不平。技术含量最大的在于窑洞顶子上泥,功夫不到家,一边上泥一边往下掉(行话叫趟架了)。
有人把土窑洞庄子(屋子,俗话叫窑庄)又分为两类,一是明庄,就是借地形在山崖(土崖)上挖掘的窑洞。另外一种就是暗庄(大多数称之为地坑窑,也有叫阴庄的,日照时间很短,比较阴暗),就是在平地上挖掘一个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神坑,深度大约十米以上,在四面墙壁上开凿窑洞,其中一个窑洞连通地面槽型斜坡(俗话叫洞坡),东西南北四面墙壁上各凿两个窑洞的,称作八卦庄子。
过去有些靠沟边,靠山崖的地方,有的窑洞有四五米高,有二十多米深,好似一节火车,进了门是一个大的锅头连炕,隔墙后是存放粮食,日常劳动工具,第二道隔墙后是存放柴火的地方,有的还有石磨子等。
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有些老年人还是留恋土窑洞,留恋它的冬暖夏凉,接地气,夏天不用开空调,冬天不用加湿器。

作者简介:祝忠建,阳峪乡祝家堡村人,1956年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88年转业地方工作。

(0)

相关推荐

  • 【阅读悦读·散文】王玮炜《窑洞记忆》

    [作者简介]王玮炜,笔名哈未.生于1982年,陕西蒲城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蒲城县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时担任<九月风>文学社社长,作品散见于报刊及网络. --------------- ...

  • 【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王支建新作《暖冬回味》

    今年的冬天不算冷,入腊月就下了一场雪.电视上报导,俄罗斯那边,白天气温超过了零下20多度,首都北京晚上最低气温也达到零下15度,我们中原地区还好一些:最低温度1一0度左右.就是最冷的三九,也不怎么觉的 ...

  •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 呼琴琴 丨散文/热炕头

    作者简介 呼琴琴,笔名:麦子,山西省石楼人,现就职于石楼县南城初中.喜欢文学,喜欢用文字来记录人情冷暖,为世界留下我们来过的痕迹. 热炕头 作者:呼琴琴    小时候的冬天,最享受的就是盘坐在后炕上玩 ...

  • 1025期 || 田兆宝:漫谈陕北窑洞文化/轩诚清读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丽梅赏析: 窑洞是陕北的象征.在这片沉积着久远历史与人文的黄土地上,一代代陕北人在此创造了独特的密洞文化.陕北 ...

  • 儿时的记忆——土窑洞

    儿时的记忆        --土窑洞 作者 | 大树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 ...

  • 黎改梅丨初当泥瓦工

    初当泥瓦工 作者:黎改梅 房屋如果不住人,不出半年就开始慢慢坍塌,院子也会荒草丛生,破败不堪,一派荒凉景象. 老家六年没有住人了,院子杂草密布,落叶满地,虽然经常回来打扫,但还是阻止不了落叶的飘零和野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很早以前,人们生产生活中用到很多石器.农业生产上用到石器的,如用来碾地的石碾子(碾地.打磨地用的工具,也有叫地滚子的)直径大约20厘米,长约一米五六,两头有脐窝,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糙”风箱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风箱构造原理及"糙"风箱 风箱,关中地区方言也有叫风先,在二三十年前,那可是农村人的宝贝,家家户户必备,有了它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俗话说的"赶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文/祝忠建    乾州蕞娃 芦苇席子,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知道,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定知道它是何物了. 北方气候干旱,冬季漫长寒冷,过去在农村几乎都睡"土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祝忠建 盆缸瓮长相相似,用途相近.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农村人还可能见过,有些记忆.城市的年轻人,许多人不知道其为何物了. 盆缸瓮都是陶土制作 ...

  • 【行走在乾县】消失的老行当——(一)修理钢笔

    (一)修理钢笔 祝忠建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真可谓"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许多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艺失传了,有些行业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手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修自行车的

    (十一)修自行车的 自行车作为汉语词语出现是在1866年,这一年清朝派出了第一个出洋考察团,其中19岁少年张德彝在游记里使用到"自行车"一词,这是该事物在汉语中首次出现,并被一直沿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

    (十)麦客 乾县人没有外出割麦子的传统习俗.但是,因为土地充裕,所以每到麦收季节,总有大批的麦客从外地蜂拥而来赶场子.一顶草帽(斗笠),一把镰刀,镰刀把上挑着一个蛇皮袋子(塑料编织袋或者就直接是化肥袋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乞丐

    (九)乞丐 首先,要声明的一点,乾县人没有外出做乞丐的传统习俗,但是在乾县曾经有过乞丐这样的群体.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我想写乞丐这一职业的念头萌发的时间有点早,但是一直以来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写,以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打胡基

    (八)打胡基 胡基是方言,换作书面语就是"土坯",是平原地区人们盖房砌墙必备的建筑材料,是广大贫苦人民立足实际.就地取材无奈之举,也算是聪明才智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过去,砖是手工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