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修德寺 白石造像欣赏
南北朝至隋唐以来佛教兴盛,北魏至唐代的汉白玉石雕佛教造像,多见于曲阳修德寺。自北魏神龟三年(520)迄唐天宝九年(750),其间230年,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5代,而这里以东魏、北齐和隋代造像居多。多为小型单体像,一般残高约20~30厘米。石雕品现主要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馆。
曲阳盛产白石,质地坚硬,色如白雪。细腻莹润,雕刻历史久远。
北 魏
北魏佛教的兴盛,也为东魏 、北齐造像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曲阳北魏造像受都城洛阳龙门石窟造像影响,风格题材多继承龙门晚期造像,佛像多作施无畏印。
此时题材主要是弥勒菩萨,其次是观世音菩萨和释迦佛。此时对弥勒菩萨的信仰受到重视。
(下图)沙石质,双手及背光残缺。面相方圆,头戴宝冠,披巾,袒上身,戴项圈璎珞。下着长裙。双手合十,交脚坐双狮座上,背光两侧各一胁待站立合十。下有四足方床,前面刻香炉,两侧跪坐12养人,床两侧亦各有5供养人。这件藏品也是河北省现存最早的石刻造像之一。
褒衣博带式袈裟,佛衣下摆呈重叠弧形,披覆整个佛座上。菩萨像裙底作羊肠式回曲纹。
造像面形方圆,颈细长,神态慈祥,具有北魏晚期的新作风。
舟形背光,中饰莲花、火焰纹。
东 魏
东魏造像的变化始于兴和年间,至武定年间而定型。东魏造像表示了北魏造像向北齐造像的一种过渡形式。弥勒像锐减,观世音像增加,还有释迦多宝并坐像和思惟菩萨像。
袈裟变薄,衣褶用双钩阴线。
披覆佛座的佛衣下摆呈现不规则的折叠回转纹(延承北魏原创衣纹风格)。
二佛并坐,共同说法。二佛并坐样式为南北朝时期首创,释迦佛坐右,多宝佛坐左。
(下图)东魏 武定五年 张同柱造释迦多宝佛
(下图)东魏兴和三年 赵道成造释迦多宝像
菩萨头戴三叶冠取代了以往的方柱冠。宝缯在冠后扎成扇形花结成为之后的流行样式。
此时全像造型趋于简略,头部比例较小。
圆肩鼓腹,身材矮胖,和蔼可亲,与北魏晚期秀骨清像像完全不同。
北 齐
北齐为元魏(幼稚期)与隋唐(成熟期)的过渡时期。北齐造像的样式上承东魏武定年间造像,到天统前后形成稳定样式。面相丰满,衣纹简疏,多用阴线而不用双钩法。
佛身趋渐圆润。比例匀称、挺胸细腰、刀法刚劲的风格。
北齐时期西胡化风气兴起,经过改造后的印度佛衣又取代了褒衣博带式佛衣。袈裟披覆佛座渐短。造型稍嫌滞重,佛衣更趋轻薄。
双佛、 双菩萨像为南北朝时期自创的一种佛像造型。
北朝造像广泛运用透雕技术,代表了当时佛教造像的一大流派。
北齐是佛像造像的过渡时期,也是文人雅客及感兴趣的时期。
发 愿 文
一般基座前后刻有发愿文,数量众多的发愿文,为研究佛教造像及信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