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感冒之“晚发”症及证治
伤寒感冒之“晚发”症及证治
《时病论》
作者:雷丰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82年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篇名>晚发
属性: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
病也。其证头痛发热,或恶风恶寒,或有汗无汗,或烦躁,或口渴,脉来洪数者是也。 亦当先辨其因寒因
风而触发者,始可定辛温辛凉之法治之。但其曩受之伏寒,必较温热之伏气稍轻,峻剂不宜 孟浪。如无风
寒所触者,仍归温病论治。此宜清凉透邪法,加蝉衣、栀、壳、治之。如有变证,可仿诸温门 中及热病之
法治之。但是病与秋时之晚发,相去云泥,彼则夏令之伏暑而发于秋,此则冬 时之伏气而发于春,慎勿以
晚发同名,而误同一治耳。 或问曰∶细考风温、春温,发于大寒至惊蛰;温病、温毒,发于春分至立夏,
界限虽分,然与《内经》先夏至日为病温,不相符节。何独晚发一病,发于清明之后,夏至以前,偏与
《内经》拍合何也?答曰∶大寒至惊蛰,乃厥阴风木司权,风邪触之发为风温;初春尚有余寒,寒邪触之
发为春温;春分至立夏,少阴君火司令,阳气正升之时,伏气自内而出,发为温病、温毒;晚发仍是温病,
不过较诸温晚发一节也。以上五证,总在乎夏至之先,诚与《内经》先夏至日为病温,皆不枘凿矣。
一、拟用诸法
治疗方法:1、辛温解表法∶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及阴暑秋凉等证。
防风(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研) 广陈皮(一钱) 淡豆豉(三钱)
加葱白五寸煎。 是法也,以防风、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
即葱豉汤,乃《肘后》之良方,用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冀其随解耳。
2、凉解里热法∶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暑温冬温之证。
鲜芦根(五钱) 大豆卷(三钱) 天花粉(二钱) 生石膏(四钱) 生甘草(六分)
新汲水煎服。 温热之邪,初入于胃者,宜此法也。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故以芦根为君,其味甘,其性凉,
其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
之甘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佐石膏,凉而不苦,甘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治阳明胃热有功。
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惟此法则不然。
3、清热解毒法∶治温毒深入阳明,劫伤津液,舌绛齿燥。
西洋参(三钱) 大麦冬(三钱,去心) 细生地(三钱) 元参(一钱五分) 金银花(二钱)
连翘(二钱,去心)加绿豆三钱,煎服。 此法治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温热既化为火,火未有不
伤津液者,故用银、翘、绿豆,以清其火而解其毒;洋参、麦冬,以保其津;元参、细地,以保其液也。
4、却热息风法∶治温热不解,劫液动风,手足螈 。
大麦冬(五钱,去心) 细生地(四钱) 甘菊花(一钱) 羚羊角(二钱) 钩藤钩(五钱)
先将羚羊角煎一炷香,再入诸药煎。 凡温热之病,动肝风者,惟此法最宜。首用麦冬、细地,清
其热以滋津液;菊花、羚角,定其风而宁抽搐;佐钩藤者,取其 舒筋之用也。
5、祛热宣窍法∶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 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
连翘(三钱,去心) 犀角(一钱) 川贝母(三钱,去心) 鲜石菖蒲(一钱)
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证也。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故泻心经之火邪;
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寒,”故兼犀角咸寒之品,亦能泻心经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
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用牛黄至宝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6、辛凉解表法∶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
薄荷(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去足翅) 前胡(一钱五分) 淡豆豉(四钱) 栝蒌壳(二钱) 牛蒡子
(一钱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取乎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
用薄荷、蝉蜕,轻透其表;前胡、淡豉, 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牛蒡
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
7、清凉透邪法∶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 石膏(六钱,煨)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 淡豆豉(三钱) 绿豆衣(三钱)
水煎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
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芦根中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
也,连翘之性升浮,竹叶生于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轻清,皆透热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
自然达解耳。
8、清热保津法∶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
连翘(三钱,去心) 天花粉(二钱) 鲜石斛(三钱) 鲜生地(四钱) 麦冬(四钱,去心) 参叶(八分)
水煎服。 此治温热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于里热熏蒸,恐其伤津损液,故用连翘、花粉,清其上中之热;
鲜斛、 鲜地,保其中下之阴;麦冬退热除烦;参叶生津降火。
9、清凉荡热法∶治三焦温热,脉洪大而数,热渴谵妄。
连翘(四钱,去心) 西洋参(二钱) 石膏(五钱,煨) 生甘草(八分) 知 母(二钱,盐水炒) 细生地(五钱)
加粳米一撮,煎服。 是法也,以仲圣白虎汤为主,治其三焦之温热也。连翘、洋参,清上焦之热以保津;膏、甘、
粳米,清中焦之热以养胃;知母、细地,泻下焦之热以养阴。
10、润下救津法∶治热在胃腑,脉沉实有力,壮热口渴,舌苔黄燥。
熟大黄(四钱) 元明粉(二钱) 粉甘草(八分) 元参(三钱) 麦冬(四钱,去心) 细生地(五钱)
流水煎服。 阳明实热之证,当用大小承气,急下以存津液,但受温热之病,弱体居多,虽有是证,不能遽用是药,
故以仲圣调胃承气为稳,且芒硝改为元明粉,取其性稍缓耳,合用鞠通增液汤方, 更在存阴养液之意。
11、清凉透斑法∶治阳明温毒发斑。
石膏(五钱,煨用) 生甘草(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去心) 鲜芦根(四钱) 豆卷(三钱,井水发)
加新荷钱一枚,煎服,如无,用干荷叶三钱亦可。
凡温热发斑者,治宜清胃解毒为主。膏、甘治之以清胃,银、翘治之以解毒。更以芦根、豆卷,透
发阳明之热;荷钱者即初发之小荷叶也,亦取其轻升透发之意。热势一透,则斑自得化矣。
二、备用成方
1、葳蕤汤∶治风温初起,六脉浮盛,表实壮热,汗少者,先以此方发表。
葳蕤 白薇 羌活 葛根 麻黄 川芎 木香 杏仁 石膏 甘草 共十味,水煎,日三服。
丰按∶风温之病,因风触发,发热有汗,不可汗之。今谓汗少者,风必兼寒可知,故兼用羌、葛、
麻黄,倘汗多者,不宜浪用。如春温之病,因寒触发,热重无汗,体素盛者,此方权可用 之,弱者尚嫌太猛耳。
2、银翘散∶治风温温病冬温等证。
金银花 连翘 苦桔梗 薄荷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竹叶 生甘草 鲜芦根汤煎服。
3、小定风珠方∶治温病厥而且呃,脉细而劲者。 生龟版 真阿胶 淡菜 鸡子黄 加童便一杯冲服。
4、大定风珠方∶治温热烁阴,或误表妄攻,神倦螈 ,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
大生地 生白芍 真阿胶 麦冬 生龟版 生鳖甲 生牡蛎 鸡子黄 火麻仁 五味子 炙甘草 水煎服。
丰按∶以上三方,皆鞠通先生所制。银翘散,方极轻灵,
风温冬温初起者,用之每多应手。至于大小定风珠,似乎腻滞,非脉证审确,不可轻用。
5、消毒犀角饮∶治风热之毒,喉肿而疼,发斑发疹。 防风 荆芥 牛蒡子 甘草 犀角
水煎服。如热盛,加连翘、薄荷、黄芩、黄连。
6、连翘败毒散∶治时毒发颐。
连翘 天花粉 牛蒡子 柴胡 荆芥 防风 升麻 桔梗 羌活 独活 红花 苏木 川芎 归尾 粉甘草
水煎服。如两颐连面皆肿,加白芷、漏芦;坚肿不消,加皂刺、穿山甲;大便燥结,加酒炒大黄。
7、犀角地黄汤∶治胃火热盛,阳毒发斑,吐血衄血。大生地 生白芍 牡丹皮 犀角
水煎服。热甚如狂者,再加黄芩。
8、三黄石膏汤∶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盛,或已经汗下,或过 经不解,三焦大热,六脉洪盛,及阳毒发斑。
黄连 黄芩 黄柏 石膏 栀子 麻黄 淡豆豉加姜、枣、细茶入煎,热服。
9、凉膈散∶治温热时行,表里实热,及心火亢盛,目赤便闭,胃热发斑。
连翘 栀子 黄芩 薄荷 大黄 芒硝 甘草 加竹叶,煎服。一方加白蜜一匙。
丰按∶以上五方,皆治时风温热之毒,而成发斑、发疹、发颐、喉肿等证,在体实者,皆可施之,虚者
俱宜酌用。
10、九味羌活汤∶治感冒四时不正之气,伤寒伤风,温病热病。
羌活 防风 细辛 苍术 川芎 白芷 黄芩 生地 甘草 加生姜、葱白煎。
丰按∶张元素制是方者,必欲人增减用之。如伤寒伤风初起者,黄芩、生地断断难施。温病热病初
发者,羌、细、苍、防,又难辄用。可见医方不能胶守,此所谓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
散人评注:
本篇详细阐述了伤寒中“晚发”症的起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和方剂,适合医者学习,故不译文。
论伤寒证候伤寒总论 《活人书》云︰“伤寒正名有一十六条︰伤寒、伤风、伤寒见风、伤风见寒、
风湿、中湿、风温、湿温、温毒、中 、热病、温病、 病、温疟、晚发、疫疠,外证一十六条。
论伤寒伤风证候 凡伤风者,皆因脱衣感冒,被风吹霎着,则洒然骨寒毛起,恶风自汗者,
乃是伤风证也。凡风吹则体自寒,恶风无汗者,是伤寒证也。
所以,“恶风自汗者,”与“恶风无汗者,”是区别伤寒与伤风的标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