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晚熟的人》:十年蕴积,人事全新

作者:师文静

莫言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共有12个故事,绝大多数故事都是从“文革”写到改革开放之后,最后着力聚焦当下世情,用冷静直白写尽乡村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道尽人的百态,讲述时代潮起潮落。与前作相对而言,作家本身将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瞄准当下的具象写实,让其新作距离读者很紧密,很亲近。

《晚熟的人》莫言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作变化——时代变了,故事照旧精彩

《晚熟的人》中《火把与口哨》是篇幅最长,人物、年代很集中的故事,讲述“文革”期间一段乡野荒诞故事。“三婶”遭遇丈夫矿难、儿子被野狼叼走、女儿喝农药自杀等悲怆苦难,她自制火把、狼牙棒在深夜杀入狼窝,为子复仇,然后气绝身亡的故事。它延续了莫言传统的创作风格,用充满传奇性和荒诞性的故事,来描写人的悲苦与灾难。《火把与口哨》可以对应鲁迅的《祝福》,“三婶”是几十年后的另一个“祥林嫂”。

除此以外其他中短篇的故事、人物基本都从“文革”延伸到改革开放的当下,通过对高密东北乡乡土人情的前后对照、呼应式描写,传递作者对时代大潮的一些思考。这些故事中,作家用冷静、写实的方式写了售卖谎言的网络“大咖”、消费诺奖作家的乡村文化商人、混世文痞等各色人物,非常具有现实感。其中,《晚熟的人》《红唇绿嘴》《等待摩西》等小说,“莫言”都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参与到故事中,故事的人物带给“莫言”和读者巨大的冲击力。

《等待摩西》中的柳卫东原名柳摩西,带头喊口号打倒自己的爷爷、基督教徒柳彼得,被对方咬断手指头,柳卫东抢婚娶了马秀美,被对方哥哥们暴揍,成了穷困潦倒的残疾,而等到“莫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再回东北乡,柳卫东变身东北乡首富,后来却欠债失踪整整三十年,本以为妻子心中充满仇恨,哪知两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恩爱如常……

《红唇绿嘴》写了一个非常新的人物——“网络大咖”,看似写网络对农村的冲击,其实写的是人性。覃桂英年轻时龌龊事一大堆,年老了却变身网络“大咖”,外号“高参”,她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手下养着上百个铁杆水军,运营“红唇”“绿嘴”等多个公众号,她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挑起矛盾,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高参指挥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将网络玩弄于股掌之中。她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但网络上,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这波巨浪也打到了“莫言”头上,“高参”拿着“莫言”两条谣言“恶心”对方,让“莫言”也来买她的谣言,两万一条。

短篇小说《晚熟的人》中莫言把自己投放到小说中,带领读者一起感受他获得诺奖后周围的群魔乱舞。“莫言”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影视城拔地而起,旧居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点,“晚熟的人”蒋二也瞅准商机,在莫言旧居处建起五间大房出租给卖盗版书、造假莫言字画的人,还“傍名人”开发出舞台剧表演,成为赚钱高手。蒋二是妥妥的江湖老油条,在“莫言”面前极尽阿谀,夸赞“莫言”的字“像臭豆腐,无论多么臭,那也有人喜欢”。这样的人却掌管着当地龙头文化公司。这篇小说中读者很难分清细节的真真假假,但“莫言”的遭遇,读者或许能感同身受。

不少短篇是莫言这两年写的,问题很现实,人性很深刻,作家有勇气去试图解构、解释我们当下的生活。写当下其实非常难写,很难有新意,但《晚熟的人》中几篇中短篇读起来酣畅淋漓,亲近感和代入感非常强。

艺术风格——知识分子返乡式书写

莫言自我分析《晚熟的人》的艺术特色,他认为,这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返乡书写:“我作为一个在高密东北乡出生、长大、离开这个地方的人,若干年之后又回来了,我在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学习写作时就使用这个视角,到现在将近四十多年,依然在使用这个视角。”

莫言说,这个视角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第一,我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这个人发生了变化,我看问题的角度跟十年前不一样,跟三十年前更不一样,甚至跟八年前都不一样。我的年龄变大了,我的视野可能变广阔了,我的思想是不是变深刻很难说,但是变复杂是肯定的。第二,我的作家身份,没有必要瞎谦虚,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仅仅是一个作家,或者说是一个知名作家,因为2012年诺奖这个事件,使我的作家身份又添加了一层更加复杂的色彩。“在当今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里,这样一个网络信息社会里,这样一种身份的人回到故乡,他所遇到的人、遇到的事也比过去要丰富得多。还乡的视角是旧的,但是因为人变了,时代变了,故事变了,所以这个视角又富有了新的含义。”

在返乡式书写之中,“莫言”也在审视莫言。《等待摩西》中的柳向阳说:“三哥您这张脸,太有个性了。”莫言说,“说我丑不就得了”,柳向阳答道:“您不丑,您是咱高密东北乡的美男子,我们单位有几个小伙子想整成您这模样呢。”在《表弟宁赛叶》中,宁赛叶全程吐槽、挖苦“莫言”:“你写出了《黄玉米》,骄傲了吧,目中无人了吧,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吧?但是,我根本瞧不起你,我们要超过你,我们要让你黯然失色。”宁赛叶大骂道:“为什么才华平平者可以扬名立万?为什么我满腹才华却要老死在这破村庄?你现在是名人,听说最近还当上了什么副主席?别人夸你是天才,在我心目中你就是驴屎!”莫言用自嘲、讽刺的笔法思考“莫言”的遭遇。

在这些故事中,“莫言”“老莫”是讲故事的人,故事中的人和事亦真亦假,打破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达到了一种互为镜像的艺术效果。莫言解释说,“莫言”与莫言,一个是真实的肉身人,一个是小说里的文学形象,这样一种很复杂的关系,既像面对镜子的关系,也像是一个实体对着一个影子的关系,更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分身一样。“我跟小说里的这个莫言是在互相对视,我在看他,他也在看我。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变成一个猴子,有时候猴子自己跑了,孙悟空想让这个毫毛回来却找不着了。”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则认为,书里叫做莫言的那位,尽管他是一个所谓被历史化,甚至一定程度上经典化的作家,但当他作为一个活动于现在、活动于此时此刻的一个人时,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迟疑,他面对现在这个世界,面对复杂经验、庞杂经验时那种困难,对于这个世界怀有的那样一种迷惘和感叹。“所有这一切在莫言过去的小说中并不是很常见,所以我想熟悉莫言作品的读者,还是能够看到这本书在莫言作品系列中是非常新的、有着非常特殊的角度和面貌的作品。同时,我们也看到书里的莫言,某种程度也构成了现在坐在这里的莫言的镜像。这个人是跟我们一样,感受着现实的庞杂、复杂、迷惘,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一个人。”

莫言也说,他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无论读者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如果读者能够从书里面读到自己的身边人,或者读到自己,这对一个作家是最大的安慰。“一个读者之所以能够被某些书打动,甚至为书中的人物命运而担忧、痛苦,那就说明这本书里写到了自己,它具有典型的高度的概括力,作家塑造这个人物代表了很多人,写出了很多人共同的感受。”

网络时代——流量很小不担心副作用

在新书分享会直播活动中,莫言被问及对“流量”一词的看法,他幽默作答:“五十年前我很熟悉流量这个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时,高密东北乡每年到了秋天阴雨连绵,洪涝虫灾,经常听到村头大喇叭里广播今天下午王五水库放下来八百流量,所有男女老少立刻上河堤防洪。所以,流量太大会造成决堤,决堤的话村庄淹了,房子倒了,牛羊也死了,庄稼都涝死了。流量太大会造成灾难,这是大自然当中洪水的流量。”

而至于网络流量,莫言说,网络流量太大会不会带来某些负作用,这个他不太好说,因为自己的流量很小,所以不担心,也没有体会。

谈及写作之余的生活,谈及互联网,莫言说他也会看朋友圈,但是不会浪费很多的时间。他说,自己一开始对朋友圈的信息“听到风就是雨”,后来就是“不再听到风就是雨”,因为风跟雨不是一回事儿,有的风可以带来雨,有的风带不来雨,这就是传言与真实的关系。

接着这个话题,莫言说在网络时代,农村的人也突然成长起来了,过去的农村信息闭塞、交通落后,一个人一辈子没到过县城,没坐过火车,而现在很老的人,对网络的熟悉,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与城市的年轻人是同步的。“《红唇绿嘴》中就写了一个干过很多坏事儿的人,人生复杂,但她比年轻人更知道网络能给她带来什么,这是时代造就的人物。”(师文静)

来源:齐鲁晚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