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心中的那根刺,这根刺,扎了我好久,好久!

音乐的节奏变化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直觉冲击——我最早的直观感受,就是电影《大腕》中的这段哀乐变喜乐的情节。

一个哀乐,节奏快两倍就成了喜乐;那么反过来,一个喜乐,节奏慢两倍就能成为哀乐。

后来看电影,知道有快镜头和慢镜头,我们看电影,正常情况下,电影放映机和摄影机转换频率是同步的,即每秒拍24幅,放映时也是每秒24幅。这时银幕上出现的是正常速度。如果摄影师在拍摄时,减慢拍摄频率,小于24格/秒时,放映时,银幕上就出现了快动作,又叫“快镜头”。快动作的镜头运用得当,会产生一种夸张的喜剧性效果。例如:用每秒拍四至六幅的画面给一匹跑得很慢的马拍电影,再用每秒24幅的正常速度放映,银幕上就会出现马跑得飞快的画面。当然,如果加快拍摄频率,如每秒拍48幅,那么,放映时,仍为每秒24幅,银幕上就会出现慢动作,这就是通常叫的“慢镜头”。慢镜头在影视的造型中有特殊的意义。它能人为“延缓”动作节奏,“延长”动作时间,使观众看清在正常情况下看不清的一些动作过程,因此普多夫金称慢镜头是“时间的特写”,是一种有意识引导观众注意的方法。

除了镜头的快慢节奏,电影的故事情节,也具有节奏性;是快节奏的紧张感还是慢节奏的舒缓,全看导演对叙事的需要。

无论音乐和电影,节奏都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最美妙的律动感受。

其实生活也是如此。

只不过,如果我们能掌握节奏,掌握心跳,那你就会快乐。即便是悲伤,也能非常的深刻。

但如果你无法拥有自己的节奏,你就很难形成共振,很难真的快乐。即便是悲伤,也变得不那么深刻。

最后,你的心死了,你的节奏死了,你变成了机械,你再也无法感受节奏,感受生命了。

劳动力商品的命运,真令人伤心啊!

比这更令我厌恶的是,每天看到的都是满屏的鸡血文章,幸福的生活写满了人民日报。

昨天看《康熙政要》这本书,看到康熙五十七年,他自己发自肺腑的哀叹:终其一生,勤谨恭敬,为了让下面的人相信自己是真读了奏章,对于奏章中的每个错字,他都给标出来;在位57年了,每次看到大臣请退,他都流泪,不是舍不得,而是他自怜啊,大臣老了能退休,人主却终其一生无法退休。

想到康熙苦苦了一辈子,又怎么样呢?朕的大清不还是亡了吗?

你们说,这他妈的都是为了什么?“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今天开会,一群人开了一个下午,我看着这些人,有些人漠然,有些人激动,有些人敷衍,有些人高高挂起,突然间,我顿悟了。

要问顿悟到什么了?那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为了钱,为了维持这样一种生产关系,维持这样一种社会关系。所有人莫不是如此。谁他妈真的关心,所干的到底是什么呢?所干的事情有没有意义,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一下子空虚了。

再多的鸡血,也救不了我。

因为,我再也不相信鸡血了。

而不喝鸡血的我,竟然一下子找回了自己的节奏。

说起来你们不信,已经很久了,我希望跟我的朋友,慢慢的找回自己的节奏。所以,我请朋友们从占豪、顾子明、岱岱等等一些杂乱的公众号中走出来,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鸡血,我觉得,都不如让你找回你自己,找回你自己的节奏。

这种状态,我觉得特别好,特别舒服,特别幸福,那就是,自己的节奏自己来掌握,那就是安心达命,用心一处,臻于至善,震动八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