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与人格·贤人
《说文解字》云:“贤,多财也。”段玉裁注:“财,各本作才,今正贤本多财之偁。引伸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矣。”由此可见,“贤”的本义是“多财”,引伸而有“多才”义,“多才”义乃世之所习用。故“贤人”应指“多才”之人。
孔子不仅称“贤”为有才者,更以贤者须具备德行: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在《系辞》中,提到贤人仅四次,但圣人却有三十二次(包括包羲氏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君子则有二十次。可见,在《系辞》的理想人格中,贤人与君子、圣人相比,着墨较少。但是对其德及其业,皆以乾坤之辞相比拟,而有著相当明确的定位。《系辞上》云: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乾道象徵天,坤道象徵地,天地无心,全任自然,所以不管是天之善始,还是地之善成,都不费力,故言易简。困难、险阻是就人而言,因为人有心,会评判困难、险阻,所以会费力,形成复杂的状况。韩康伯以“易知”、“简能”乃因天地“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即指天地之自然而成化。
但天地之无为自然,并非将人亦引进自然中而无所为,人应受自然之啟示,回归现实生活中立德立业。人若能善体天道,将道德善性完全发挥,并且努力保持长久,就具备了贤人的德行;若能善体地道,感受其生养万物的伟大,并且努力于发展盛大的功业,就具备了贤人的事业。所以贤人的德与业分别是效法天地之道而来的,以下分述之。
《系辞》将贤人之德与业相融在一起说,《系辞上》云: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做为性格塑造的学习就是为了自我的实现。这样的自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转化,从来就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儒家的自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和转化的过程。“修养”可视为一种性格塑造的学习,而此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和转化的。人从自然中得到啟示、体会天道,可谓将自我开放在天地之间;从尽性以完成天道,再以不断之努力维持之,可谓动态地提升自我涵养;借助不断地提升品德,而能由凡人转化为贤人,脱离俗世诱惑与羈绊,此是不停地将自我转化成更好的状态。
然而,由凡入贤的路途并不顺遂,因为觉知到己身善性是容易的,但要维持则会有困难,故《系辞下》云: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然而达到贤人之德并非就此停止,《系辞》言“可久则贤人之德”,所谓的“可”,乃未足之辞,表示贤人之德尚有可发展处。《康熙字典》:“可…又仅可,未足之辞。《论语》子曰:‘可也简。’”杨氏注:“可而已,非其至也,故为贤人之德。”若是圣人之德则应用“至”,“至”有极、最高之意。《康熙字典》解释“至”曰:“又极也。《易·坤卦》:‘至哉坤元。’注:至,谓至极也。又《系辞》:‘易其至矣乎。’《庄子·逍遥游》故曰:‘至人无己。’注:至极之人。”所以达到贤人之德后,仍要以圣人之德作为修养之终极目标。
贤人之业包括法坤以养民、辅君主以成业。
法坤以养民。《系辞》对于贤人的功业论述虽较少,但能与坤道相连接,可谓把握了成业之核心。《系辞上》云: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坤的精神,《坤·彖》道:“坤厚载物”,坤是助成万物长养的,行在政令上,就是养民。《系辞上》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土是指地,安于地的精神则其仁敦厚,能够爱人爱物。坤之简能,在于吾人求仁不远,只要能复归自己那颗仁爱之心,自然能悲悯百姓之苦而行德政。
《孟子·公孙丑》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辅君主以成业。与君子相比,君子之道是“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对于“君子”人格的期许,主要在其品德是否到达一定水准。然而《系辞》言“可久则贤人之德”,又言“可大则贤人之业”,表示《系辞》对贤人理想状态的期许,不仅要具备德,也要具备业。
在《系辞》所建构的理想社会中,辅佐国君的臣子必须是有才德的贤人,故《系辞》云:
但无论是职等低的官阶或平民之位,这些都不是适合贤人的位子,贤人应居高位,辅佐国君,使国君行事无悔。但贤人虽应居高位,却也不适宜居王位,故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不管“居下”的时间长短,贤人定非帝王之流。贤人既有可久之德,又能受国君重用而成可大之业,方能领略天下的道理,故《系辞上》云:
贤人效法易知之乾道以成德,效法简能之坤道以成业,而能领悟天下的道理。可见《系辞》对于“业”是相当重视的,也可看出人若要真正透彻事物之理,除了提高自己的内在德行,也需有服务人群的外在表现,这才是理想的修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