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大国者下流,就是以谦德对待其他国家。这是很难做到,所以老子才特意提出,要治大国者注意。大国人多物力强,往往不自觉地就有了盛气凌人的心态,这就不能冷静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若能以下流自谦的态度待人,则能保持谨慎小心的心态。小心无大差,在国家之间,亦是如此。大国的自谦,是谨慎的表现,也是保护本国利益的最好方法。同时,下流自谦,又是无为无事的前提。若自高自大,则不由自主地要干些什么事了,而不管这些事是否合理。

明太祖注:凡治国家,其德宜厚,其用宜俭,其法宜平,其势常下,使天下民心若水,务要流来,此谓民顺从,贤者趋之,则京师交集,岂不天下壮观。故所以用雌雄比焉。凡世间诸物,皆雄动雌静,是以静得动失,言治国体此道行之,则民富,非此则民贫国危。

俗话说,爬得高,跌得重。这就趋高不知谨慎的必然后果。趋高时,必须善下,即打好在下的基础,才能保证趋高后称固。趋高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有为,就是烦民扰民。老子的政治学,则要求统治者不要趋高,而要无为无事。明太祖说的德宜厚,用宜俭,法宜平,就是不趋高的无为之治,就是不烦民的无为之政。越是无为,越得民众的拥护,越能保持统治的长久。这就是老子无为政治学中的辩证法。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小国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虽都可曰取,其实是完全不平等的。大国取小国,是让小国做自己的臣妾。小国取大国,则只能让大国做自己的援助之国。无论大国小国,如欲取他人之国,又必须以谦道才可成功。国与国之间的谦道,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另一种运用。亦可与老子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联系起来。后世将老子的这种思想,发展为阴谋之学,则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误用。老子只不过说明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取得对方信任的方法。并不是用阴谋取人之国而占为己有。所以老子又说:“我见谋人之国必败”。

明太祖注:所以更言大国治小国,十分以抚怀之,则小国永臣而悦进焉。若大国失此道而他求,或欲取其国,则大国亦将不保焉,此谓大国生事于小国,欲兼并其地是也。若小国能守臣分,朝贡以时,务其理则永保,分茅胙土于一方,则常亲大国矣。不然忽起贪心,欲有大国,则小国亡为。经云我见谋人之国必败,执者失之,而况加兵者乎?吾见其不得已而为之,老子之云不过,岂非天命可乎?朕知老子之教人,务使大者小之,小者微之,则永无疵矣。大国生事于小国,即欲兼并其地。

明太祖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知,大国对小国,亦不可有为,而只能无为。对其他国家无为,才能无不为,即取得其国的信任或服从。大国对小国是如此,小国对大国也是如此。不论大国小国,只要有谋人之国的心思,就是有为,反之才是无为。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大国小国,各有所需要,都要靠无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目的不同,但方法则一,都不能违背老子的无为哲学。

谦是无为的一种表现,讲谦德之时,必须说明这是无为,不能只说谦,而不提无为。提倡谦虚,是古来的德行之一,并无什么独到之处。而老子则把谦德归属于无为的哲学之中,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也为谦德找到了更深的依据。

(0)

相关推荐

  • “牝”是何物?为何说“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

    <老子>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牝.这个字在全书中有三章出现,它所揭示的是"生生"之道,即"母性"或"道性". 这一贯通全篇的思想 ...

  • 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

    众所周知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来自本章,以道治天下,无往而不胜. 先贴下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61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 ...

  • 大邦者下流,谦下为上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61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mǔ),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1,62)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八十一章,可以看作老子写完<道德经>之后的最后感想.他知道,世上已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与言论,这都是他所谓的"言&quo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已知大道,而不表现出来,这是最高明的德.知大道而不表现,这也是大智若愚的内容之一.为什么为表现出来?大道不是求物利的工具,所以不用表现出来让人赞赏.真知,是透彻之知,透彻之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唐玄宗在这里强调了越分.远分.守分的问题.关于分,是唐玄宗最为重视的概念.所谓的分,就是人的名分所限定的本分.不同的人,在一个社会里,有不同的名分或本分.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这里是讲宇宙生成的过程与条件.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本,所以唐玄宗称之为妙本,这是他的独特称呼.道不是直接产生万物,而是为万物的产生创造条件,即由道生出自然冲和之气.有了这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人各有其志,有的人爱好道德典坟,进德修业,要做一个君子或圣人.唐玄宗大概就是这种人.但有的人却不爱好这些,而喜好兵谋韬略,愿从事攻战杀伐,立功疆场之上,如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明太祖注:大道若愚,似乎真愚,若言我真大道,吾道久矣.又云其细,务要守道坚,造化精. 道超乎万物,故为最大者.最大者无形无象,不能用自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章

    第六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明太祖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见风雨霜露益於世人,亘古至今不息,未见天有自生者,故设词以训後人. 天地是自生的,万物在天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历史上曾有人主张老子是兵书,确实很容易找到依据.老子书中讲兵事的内容不少,但不可看作单纯的兵家之书.老子所说兵事,与孙子所说的兵事,有根本的不同.孙子兵法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君以道治民,但不以道明示于民.道在人君之心,所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这是人君的利器,不是民众的工具.道是玄妙之理,只对人君有用,对民众则无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