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国石,致敬匠心!
题 记
寿山石质地温润细腻,色彩丰富艳丽,千百年来一直被开采利用,盛名远播,天下宝之。从清早期开始,在文人雅士及官员的推动下,大量品质优异的寿山石,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宫廷,不但用于雕刻帝后玺印,还大量用于制作艺术品。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回到故乡的清宫寿山石雕作品共90件套(149件)在福建博物院展出,包括帝后宝玺、人物造像、文房摆件,代表了清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1月8日,是百天展期的最后一天,福州寿山石各界代表、老中青艺术家及行业精英等自发组织前往博物院与国宝“话别”。他们分别是:余卫平(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邱志军(福建省美术馆副馆长)、蓝泰华(福建师大手工艺设计研究所副教授、硕生研究生导师)、王晓戈(福建师大手工艺设计研究所副教授、硕生研究生导师)、吴立旺(福建省产权交易中心艺术总监)、瞿述勤(福州市晋安区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主任)、王必金(国石第一村寿山村主任)、杨世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小河(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长)、王忠亮(寿山国石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开夏(福建寿山石福清联谊会副会长)、林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技能大奖获得者)、陈益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遗传承人)、梁章凯(鉴赏家、西泠印社理事)、郑幼林(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潘颖(福建国石拍卖董事长)、陈为新、杨明、古窦、林忠、郑书喜、郭威、陈强、林鹤(青年雕刻艺术家)。
寿山石“国石地位”的历史见证
寿山石之所以被誉为四大国石之首,与清代以来皇家的青睐息息相关。在封建时代,皇家就象征着国家,正是皇家的肯定,让寿山石得以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国家活动场合中(如祭祀、国家文书中的玺印、进贡赏赐和皇帝的个人文化生活等)。本次展览寿山石玺印、佛像、文房的展品构成,正是寿山石在当时国家生活中重要地位的展现,更是其作为国石悠久历史的见证。
清代皇家玺印文化的综合展现
清代是中国篆刻艺术历史上的高峰。篆刻在当时的发展与寿山石开始被大量开采和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皇家玺印文化有别于当时的流派印风,本次展览的玺印部分正可以让我们领略清代寿山石印章艺术的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清代寿山石雕刻艺术的集中展现
圆雕、薄意、印钮作为寿山石雕刻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三种风格,在清代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其中最为精彩的作品基本都是为皇家和达官贵族服务。通过本次展览,正可领略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历史高度。
寿山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挑出近现代寿山石雕刻大师作品与故宫藏品联展,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对话,即象征着寿山石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至今薪火相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当代创作者在尊崇古典文化的同时,勇于结合时代特征,努力突破前人门径,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
感谢梁章凯先生的文字,
感谢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的拍摄,
视频中只是采访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