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楹联文化看梁山大美
【第十八届中国(济宁梁山)楹联论坛暨楹联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论文】
从楹联文化看梁山大美
邹腾隆1 陈丽荣2
(1、台湾新北;2、云南大理)
前言
欣闻祖国大陆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的理念;更乐见全国上下积极展开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
何以见得积极呢?因为仅我个人参与的地方征联比赛就不下十余处,而各地征联征文的文化底蕴资料,一一挖掘后,更着实令人惊艳。
例如梁山就有着忠义之乡、武术之乡、运河文化之乡以及2017年刚揭牌的“中国楹联文化县”美称,是山东济宁东文西武文化发展格局中武文化的代表,是“东方武城”,是京杭运河的新开端,是水浒文化的聚集地、继承地和发扬地,有“中国水浒、大义梁山”之誉。
济宁梁山在这方面的长久耕耘(水浒文化研讨会至今已是第十八届)证明地方领导的远见卓识,也证明当地文化底蕴厚重有以致之。我也因此有幸受联都网站总策划潇湘妃子的邀请,不揣浅陋,代表台湾爱好楹联文化的工作者,一同参与盛会,荣幸之至!
一、方块字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活动的累积与陶冶,在全世界都无出其右,加上中华文化是唯一从发源一直延续到今的古文明,文化的厚度与生命力更是深不可测。台湾作为汉人移民垦荒的属地,之前的原住民文化跟民间文化相对薄弱,直到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才大量带来了中华文化的典籍文物与专家学者,同时也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文化精髓,唯一最欠缺的就是祖国母亲大地的历史养分。
而中华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汉字!
汉字从已知最早的骨刻文、甲骨文开始就与其他文字走出不同的道路,透过系统地抽象简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方块字——一字一音,一字一形!
相传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再通过系统深入地比较,逐渐把握世间各种事物的外形特征。仓颉在此基础上采用依类象形、因声借字、形声相益等方法,创制了六类汉字,即所谓的“六书”。当然这个巨大的工作不太可能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而是象征性归功于仓颉。
因为汉字没有文字读音长短不同或字型长短大小不一的问题,也没有单、复数或时态、性别等语法的变化,因此可以随意组合。什么字什么性质,没有固定,因所处的地位而不同,不仅词性随时会有变化,甚至在说话时的语调都可以改变传达的讯息,这一点相信在座各位都不需要我多举例了。
二、楹联与对联
了解了方块字,才能明白楹联也就是一般所谓对联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如果考虑联墨并呈,那么楹联艺术的成就就更加巨大了。
同时,这个文化艺术不是只在庙堂之中,也不是存在典籍中而没有活力的遗迹。楹联艺术、对联文化就在我们生活周遭,随处可见,许多人也都能朗朗上口,对上两句。
远从诗经跟易经开始,字数相同,语意相关的句子就屡见不鲜,而赋文的骈偶句与律诗的对仗句,显示出古代文人认识到方块字结构对称带来的特殊美感,尤其在律诗开始讲究平仄声律,进一步加上抑扬顿挫的听觉感受,使得对联有了更高层次的进化,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人认为律诗是楹联的滥觞了。
事实上,一个文体的演变往往是多元并进的,不同的领域都会注入不同的养分。在这里我们先不探究楹联起源这个大题目,只需要知道楹联早已不附属于任何文体之下,而是有独立的体系的。这在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中可以清楚看出。
三、生活中的楹联与对联
一般人最常看到的对联,莫过于大门前贴的春联了,为了表达迎春贺岁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美好的盼望,就寄托在春联上面,每日进出时,有着激励的功效,同时也能彰显给左邻右舍或来访的客人看到。
除了春联,也常看到行业联[或励志联,可以看出老板或主人的心志意向。另外,在厅堂的楹柱上,也多有长辈或名人题写的楹联,或写在木牌上吊挂,或直接书写雕刻上去,这类楹联]多有饮水思源、忠义教孝、褒扬先人、勉励子嗣等作用,在简单的两行话中,让人明白记住重要的事。
此外在风景名胜也常看到雅士名人留下的诗联墨宝婚丧喜庆也都会看到贺联跟挽联。可以说从明朝开国的平民皇帝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之后,上行下效蔚为风气,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能来上几句。对联在明清两代达到了鼎盛的状态,在章回小说中更是少不了对联的穿插。
四、水浒传中的对联
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之一《水浒传》,写作的主要背景梁山泊就在现今梁山县。《水浒传》每一回的题目都是一副对联,百回本就有100副联。另外章回小说中,每回往往是以诗或联结尾,但水浒却几乎都是以联结尾,而且有些回还有两联或三联。在正文里面,据统计还有约800副对联。也就是说粗略统计,《水浒传》一书中就含有超过一千副对联,这是何等惊人的数量!可以说有了“对联”的衬托,让《水浒传》更有可读性,而《水浒传》的故事情节与鲜活的人物性情,则让这些对联有血有肉,精彩纷呈。
但是注意观察书中的这些对联,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些对联跟108名好汉一样,不受旧思想的封建桎梏。可以说是兴之所为,格律为开。首先,书中的回目联[17]一般对仗相对较严,而平仄却大多拗律(联律通则是不允许的)。在这100个回目中,尾字上仄下平与上平下仄(不符合联律通则)各46回,还有上下双平2回;上下双仄6回。
为什么这么多回目联不合律?难道作者不懂联律吗?绝对不是,只能有一种解释:律服从意,守律而不泥律,宁可违律而不损意。这是因为施耐庵在创作回目联的时候,是以最少的字数涵盖本回主要内容,都是由人名(或诨号、职务)、地名、事件构成。采取的是白描的手法。这就使得作者没有充分的修辞余地。如:“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一联,“越狱”与“劫牢”对仗极佳,难道就为一字不谐而把“越狱”改为“逃狱”吗?再从对仗上看,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风雪”与“火烧”对仗欠佳,但是谁又能改动一个字呢?
正是由于这些回目联简直是“浑然天成”,读来朗朗上口,因而数百年来,许多回目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吴用智取生辰纲”、“景阳冈武松打虎”等才能脍炙人口,耳熟能详。
再看回末联,整联的对偶与平仄,绝大多数都是比较严谨的,尤其是78副七言常规正格联,完全跟最严谨的七律诗中的颔、颈联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没有发现拗救句或孤平句。
为什么回末联与回目联有如此大的反差?答案也只有一个,就是:形式服从内容。
回末联在内容上大体不外两点:一是对故事的发展或人物的遭遇埋下伏笔,留下悬念;二是对本回的人或事的概括与点评。所以内容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不像回目联那样受人名、地名和事件的约束,内容就可狭可宽,有深有浅;可雅可俗,有长有短;可实可虚,有正有反。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大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基本能够做到平仄合律。至于本文内的对联限制更少,就更加严密合律了。
举例看到第26回,武松杀了潘金莲与西门庆,回末写道“有分教:景阳冈好汉,屈做囚徒;阳谷县都头,变作行者。直教:名标千古,声播万年。”前一副是指下一回的刺配孟州和第31回的后事;而“名标千古,声播万年”,则是作者的预见。事实上,在水浒人物中,武松的故事最是感人。现代中国人即使不知道宋江至少也听过武松!
五、对联的文化地位
说到这里,大家不免疑惑,这篇论文的主题立论何在?从楹联文化看梁山大美?其实在明清以及更早的朝代,对联或者楹联并没有一致的规范,而只有一些默认的准则,但是对联却是最贴近民众生活的。今日楹联文化界急于为楹联独立的文学体式定位,却将富有生命力的各种对联摒弃于门外。固然,楹联绝对有资格与诗词并列于文学殿堂,但是精妙的对联往往来自于灵机一动,这一动或许是学养知识的累积,可能是一时情景的启发。
联律通则作为指导原则,使楹联更加尽善尽美是好的,但是普及对联文化,让全民都能接受跟参与也要兼顾。就如同大家可以随时来上一首打油诗,但是要像曹植一般七步成诗就不容易了。
六、水泊梁山的对联
正因施耐庵在小说中联句的挥洒自如,给我们看到对联的作用。日常的对联追求的是机智性与实用性,而文学性的楹联才是与诗词并驾齐驱的文学艺术。合律的楹联是引领的标杆,民俗的春联贺联等等则不需太过诟病,重点是鼓励大家亲近文学。
下面收录了一些水浒传中的佳联与梁山的名联,以此向梁山县诗词楹联学会致敬,祝愿梁山县成为“中国楹联文化县”的领头羊,梁山的老百姓都会欣赏对联、使用对联,让对联走入生活,用对联记忆中华文化,活出中国人的生活文化之美,梁山大美!
附录:.水浒传中的佳联与梁山的名联.
1、
填平水泊擒晁盖;
踏破梁山捉宋江。
2、
庭幽暮接五湖宾;
户敞朝迎三岛客。
3、
粉面低垂细细香肌消玉雪;
蛾眉紧蹙汪汪泪眼落珍珠。
4、
英雄双枪将;
风流万户侯。
5、
满目香风万朵芙蓉铺绿水
迎眸翠色千枝荷叶绕芳塘
以上五副皆出自《水浒传》,下列四副为梁山境内名联。
1、
神聪照格祈保一境千古光辉
圣德威灵永镇东岳万民感戴
——天启庙
2、
被发骑麒麒,万法总归三尺剑
奋身洗胡马,五云时现七星旗
——真武庙
3、
忆东周看齐鲁振兴儒学
走邹城来梁山万众启迪
——孟家林
4、
箕裘丕振洋洋乎,祖德宗功历百代咸序昭穆
瓜瓞绵延绳绳兮,子承孙继数千年永祀春秋
——王爷庙
作者简介:邹腾隆,台湾新北人,在古风学院联校及中华传奇学校等网校担任总评阅及总辅导老师等多年;留美获得波士顿大学精算金融硕士学位。在电子业补教业及金融保险行业服务多年,业余投稿诗联及散文等作品。
作者简介:陈丽荣,大理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云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