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沃斯M1857的制造过程和那次著名的狙击
1854年,英国国防部的Hardinge勋爵希望约瑟夫.惠特沃斯爵士(Sir Joseph Whitworth)为英国陆军设计一种高性能步枪。第二年,惠特沃斯建造了一条500码的封闭长廊,长廊宽4.8米高6米,中间布满非常轻薄的纸屏。这样就可以通过弹孔在不同纸屏上的位置画出弹头的弹道。就在这个长廊里,惠特沃斯测试了各种原型枪,不同的口径、缠距(膛线旋转一圈的长度)和弹头长径比,最终确定新枪的口径为0.45英寸,缠距20英寸,弹头长径比为3(弹头的长度是直径的3倍)。
我们先看看当时英军装备的恩菲尔德M1853前装线膛枪,枪管内膛为圆型,口径.577英寸,有三条膛线,膛线旋转一圈需78英寸,由于枪膛只有39英寸,子弹出膛前刚好旋转半圈。弹头长径比1.8。
恩菲尔德枪用的是米尼弹,锥形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装弹就很方便。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一个木塞堵住洞底,发射时燃气压迫木塞挤进空洞,迫使弹底膨胀,紧贴膛线,封闭住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使燃气无法外泄,又可以使弹头在膛线压迫下高速旋转。米尼弹解决了前装线膛枪装弹困难,滑膛枪射程精度太低的问题,使得步枪超过火炮,成为当时战场上的决定性武器。
但米尼弹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只能用很软的合金例如铅制造,这样弹头才易于膨胀。弹头软,击中目标后会马上变形,停止作用很好,但穿透力太弱。同样为了快速膨胀弹头以闭锁枪膛,发射药只能使用快燃火药,而发射药的发展趋势是慢速燃烧,以便弹头能在枪膛内得到长时间的均匀加速,以提高初速。
惠特沃斯枪的枪膛也是长39英寸,但膛线旋转一圈只需20英寸,所以弹头的转速比恩菲尔德枪高得多。弹头的转速越高,飞行时就越稳定,精度就越高。同时弹头用高强度合金制造,加上高转速,精度和穿透力极强。
1857年,国防部对惠特沃斯枪(H)和恩菲尔德枪(E)进行了多次对比测试。结果代表了当时步枪先进水平的恩菲尔德在精度、侵彻力和射程上被彻底击败。以下是其中一次测试的数据(每个距离上各10发弹),靶子为边长14英尺的正方形。
平均散布(The figure of merit):向靶子射击N次,将所有弹着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圈起来,这个圆心叫散布中心。把每个弹着点到圆心的距离加起来,除以N,得出的平均距离就是平均散布。原文的注释是Average divergence of the number of shots fired。不知道翻译的对不对,请懂行的指正。
测试时,枪支瞄好靶子后固定在架子上射击,这样可以排除射手的技术因素,完全体现枪支本身的性能。
精度上,500码时H的散布为0.37英尺,E则高达2.24英尺,已经无法命中单兵目标(在英国国防部的记录里,在1857年以前还没有哪种步枪在500码处的平均散布能小于2英尺)。 1100码时H的散布为2.41英尺,E为8.04英尺,连一辆马车都打不中了。在1400码,H的散布为4.62英尺,E则全部脱靶。在1800码,H的散布为11.62英尺,还有一定的几率能打中一只大象。
在1864年12月5日,一名迄今不知姓名的南军狙击手通过望远镜发现对面的格雷格炮台上有北军士兵正在活动。他端起自己的狙击枪向这个机器遥远的目标开始瞄准,距离,1390码(约合1271米)。
砰的一声枪响,隔着海湾在对面炮台上的北军士兵在大约5秒钟之后中枪倒毙,这一狙杀距离记录直到1967年才被越南战争中的一名军士卡洛斯·汉科克用M2勃朗宁重机枪打破,直到2007年1月,这一距离在远距狙杀榜上仍然排在前八名!
1864年5月9日,约翰·塞奇威克将军成为美国内战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将军,当时一名神枪手在一次战斗中杀死了他。
尽管塞奇威克有出色的领导能力和他的勇敢,但他最出名的是他的最后一句话。
“在这个地方放一头大象他们都打不着”
狙击比大象还大的北军将军的南军狙击手是来自南卡罗来纳步枪队中的本-珀维尔(Ben-Powell),他的战友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本-珀维尔快步跑进来,告诉我们他可能打死了一名北军高级军官。他说他在很远的距离上发现了一群骑马的北军军官,并且瞄准了其中一个看起来军阶较高的人开了枪。这个人立即落马,其他的人也慌忙下马躲藏,并四处胡乱射击。”
本-珀维尔的高兴在当天晚上升华到了极限。那天晚上,交战双方都得到消息:指挥北军第6军团的约翰-塞奇威克将军被南军狙击手击毙。这一枪给人的印象相当深刻,不仅因为塞奇威克将军当时正骑马四处走动,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狙击手珀维尔的步枪上根本没有安装光学瞄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