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期 | 当人人都写作的时候,写作会消失吗?
人吸收知识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听,一个是读,两种方式能兼容的人很少。
人的表达也有两种,一个是说,一个是写。
擅长说的人不擅长写,能写的人口才又不会太好,真能两面攻的人少之又少。
写作除了表达思想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它能疗伤。
我有一次采访一个企业家,当问到他为什么而写作的时候,他直白白地说:不写就活不下去了。
他靠着写作走出了人生最黑暗的抑郁期,痛并快乐地行走在今天的这个高度上。
王烁老师说:那些受过心理创伤的人,哪怕是把自己的经历或者创伤写下来,就有抚慰创伤的疗效。为什么会有这种疗效,科学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解释。
临床心理学认为,人本身就自带心理免疫能力,受伤后这种心理免疫能力被激活,让你在自我调节中逐渐抚平伤痛。
但这需要时间,写作是度过这段时间的最好伴侣。
我采访的那位企业家告诉我: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企业倒闭,他欠了很多债,妻子也离他而去。
他是那种心理比较敏感的人,虽努力挣扎,但他还是发现自己患了抑郁症,失眠、焦躁,后来开始有幻觉,他想了很多方法和抑郁症抗争都失败了,他甚至想过自杀,但最后是写作把他从绝望中拉了出来。
几本书写完以后,他像换了个人一样,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日子越过越顺,慢慢地还清了债务,后来他二次创业再获成功,今天他的企业帝国家喻户晓。
我那次采访他的时候,感觉他的精神状态特别好,眼睛亮亮的,脸上总挂着那种挡不住的微笑。
除了头发开始有些花白以外,一点也不像是经历过那样痛苦的人。
现代人写作大都是为了自我表达,不再像他们的前辈们写日记那样,只是给自己看。
而互联网时代给人们的表达提供了无限空间,从大部头的小说到公众号,从微博到朋友圈,每个人的写作都是为了表达。
写作是用文字发出信号,寻找同道中人。言语出口随风而逝,写作却是字落于纸。
写作是难度很高的人际交流手段。
说话太容易,写作很难,过去写作比说话有优势,因为说话总是在当下,听众有限。
现在不同了,语音和视频越来越有利于说话,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掌握的写作日渐萎缩。
随着5G的出现,抖音、B站、快手这些平台不仅有利于说话,更有利于表演和大规模的传播。
以前一本书卖个一万册就算畅销书了,而一段视频看似无聊却轻轻松松地能够有几十万人围观,于是有人担忧,写作会不会像书法一样,成为少数人的艺术,而不再作为大众主流的传播工具。
当人人都成为作家的时候,也就没有太明显的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之分了。也许我们真的要用一个新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写作了。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的一段视频,他以前大部分时间是用文字写作,他文笔特别好,而现在用镜头在写作。在这种一镜到底的喃喃自语中,记录下许多即将消失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