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走笔】谭文峰 | 姥姥的味道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其小说作品曾被二十余家出版社编入各种选本,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刊物选载。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小说《仲夏的秋》获中国作协《小说选刊》“全国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并入选《中国当代小说经典必读》;《扶贫纪事》获《小说月报》第五届“百花奖”,同时获山西省政府“文艺创作银奖”,《乡殇》获山西文学“优秀小说奖”。电视剧本《阿霞》获“赵树理文学奖”,根据其小说《走过乡村》改编的电影《红月亮》,获上海电影协会1996年度“十佳故事片奖”,长篇电视连续剧《阿霞》获全国首届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奖,长篇电视剧《我的土地我的家》同时获第29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第二十七届电视金鹰奖,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大奖。电视剧《警察本色》、《西口长歌》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风从塞上来》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文学天地

姥姥的味道

          谭文峰   

我6岁那年,姥姥52岁。

52岁在今天看来,还是年富力强,风华正盛的年纪,广场上早晚舞得最欢的,跳得最带劲的,就是50岁上下年纪的大妈们,他们或放歌,或劲舞,生命的活力正是旺盛的时期。可是在我的记忆中,50岁出头的姥姥,已经老的像90岁的老妪,满脸褶子,像千沟万壑遍布脸颊上,牙齿全掉光了,嘴巴瘪瘪的,一说话能听到噗噗的漏风声。走起路来,两条腿从来都站不直,猩猩一般曲着。我跟着姥姥上茅房,看到姥姥的双腿蹲不下去,总是把屁股撅得高高的撒尿。

传说中的公共大食堂早已经解散了。此前的大食堂时期,我没有多少记忆,只是后来长大后,听村里人说,大食堂时,姥姥因为饥饿,走路已经摇摇晃晃,脸和腿浮肿得厉害,幸亏大食堂及时解散了,不然姥姥很可能就要饿死了。因为舅舅和姨姨三个孩子,每天都把姥姥从食堂打回来的菜汤稀饭抢着吃光了,姥姥每天只好饿着。公共食堂过后,就是著名的三年自然灾害,村里人都叫做“大饥荒”。我记事时,三年大饥荒刚刚过去,人们的脸都是绿的,那是几年的青菜、野菜染绿的。虽然全家仍然面临着饥饿的窘况,但是姥姥那矮小而又病弱的身影,却总是快乐地穿梭在灶房里,变着花样做一些好吃的给我。

在食物丰富的今天,我们的菜市场,像魔术广场一样,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任何菜品。粮食好像根本吃不完,食物应有尽有,南方的,北方的,鸡鸭鱼肉到千百样菜蔬,大城市有的,小城市一样也不少。想要吃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每天可以变着花样的给全家人做各种美味佳肴。但在那个年代,乡下人的家中,除了少得可怜的一点点粗粮和野菜,只有盐巴,甚至连盐巴都缺,很多人家都每天吃淡饭,经常可以看到有女孩子十几岁就白了头发,据说就是因为缺盐的原因。

没有菜,缺粮,缺盐,缺调味品,但姥姥依然每天都设法给我做好吃的,不会让我饿着肚子。

姥姥最喜欢做的,是一种我们当地叫“炒粸豆”的食品。制作方法是,从土崖畔挖来一种发白的土,我们当地就叫“白土”。这种土很酥松,碾碎后用细筛子筛过,像白面一样细绵,然后放在一口铁锅里去烧,烧到白土沸腾,也就是开始冒泡,然后把用白面做成的面豆,放进冒泡的白土锅里去焙,直到焙得面条的水分干了,就用笊篱捞出来,放在席子上,用干净的毛巾去搓,把白土搓干净了,然后就可以吃了。这种炒粸吃起来酥、脆、香,即使牙齿不好的人,放进嘴巴里含一会儿,也会自动化开。而且久存不馊,放几个月都不会霉变。当地人出远门,或者孩子上学,家里就会做这种炒粸给带上,当做干粮。讲究的人家,会在白面里掺上花椒叶子,还有鸡蛋,这样做出来的炒粸豆,更香更酥。这也是我最喜欢吃的一种食物,饥荒年之前,几乎可以说是我儿时不离口的一种零食。

但是在自然灾害刚刚过去的年代,家里的面缸时常都是空的,哪儿来得白面能经常给我做“炒粸”吃呀!不懂事的我就缠着姥姥闹,又哭又吵的,闹得姥姥无计可施,只好答应给我做。

家里没有白面怎么办呢?姥姥便从地里挖来一种荠荠菜,还有一种马齿菜,合在一起,洗干净剁碎,然后把剁碎的野菜和进玉米面里去,做成炒粸豆的样子,放进烧沸的白土锅里去焙。不大一会儿,香喷喷的炒粸豆就出锅了。

我是头一回看到这种金黄中夹杂墨绿的炒粸豆,看上去非常漂亮,那股野菜被焙烤后的香味,直往鼻子里扑,还没等到姥姥用毛巾把土擦干净,我就急不可耐地偷抓了一颗塞进了嘴巴里。虽然烫得我直吸溜嘴巴,但那从未有过的香、酥、脆的味道,馋得我什么都不顾了。

我说:好吃!好吃!姥姥,这炒粸豆真好吃!

姥姥的脸上乐开了花。她满脸纵横密布的沟壑里,都是掩藏不住的笑。

姥姥说:好吃俺以后就天天给我娃做!

在那个食物极缺的年代里,姥姥给我做过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我吃过姥姥做的软柿子玉米饼,软柿子玉米面窝窝头,还有马齿菜谷糠饼,玉米棒软柿子细谷糠窝窝头,如果是现在,可能都是很难下咽的食物,可在饥饿的年代,它们都是无与伦比的美食。我的记忆中,软柿子和玉米面做的各种食物,都是沙沙甜甜的,特别好吃。马齿菜饼也是香喷喷的,味道美极了。

但是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姥姥做的野菜玉米炒粸豆。那种香味,那酥脆,只有姥姥才能做得出来。姥姥去世后,我再也没有能吃到过那么香那么酥脆的野菜炒粸豆了。

姥姥最后一次做炒粸豆,是我六岁那年的麦收后。这一年麦子丰收了,生产队分了不少麦子,姥姥想要给我做一次纯白面的真正的炒粸豆。那天姥姥领着我,到崖畔去挖白土。姥姥一路走,一路不停地瞅着我笑。说,今天我给我娃做白面的炒粸豆。我说,姥姥我就吃野菜玉米面的炒粸豆。姥姥说,白面做的炒粸豆才是真的炒粸豆,野菜玉米面做的,那是姥姥哄我娃的。

但是,这天我最终没有吃上姥姥说的真正的炒粸豆。就在刚刚到达崖畔时,姥姥突然身子摇晃了几下就倒下了。我吓得趴在姥姥身上大声哭喊,我的哭喊引来了村里人,姥姥被人用门板抬着送到了城关医院。

几天后,一幅门板又抬着姥姥回来了,脸色乌青,双眼紧闭。

姥姥死了。

那时我还不懂得“死”这个字眼,姥姥被从医院抬回来,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哭,妈妈和舅舅、姨姨都趴在姥姥的身上放声大哭,于是我也开始放开喉咙大声地哭,大声地喊着姥姥。可是,姥姥再也没有回应我。

我长大后才知道姥姥当时是死于急性心衰。

50多年过去了,如今炒粸豆已经成为我们当地一种名特产,有很多专门卖炒粸豆的门店。如今的炒粸豆都是纯白面做的,制作方法也有了改进,有的还用上了烤箱。炒粸豆里加上了鸡蛋、香油、十三香等等多种佐料,价格也变得很昂贵。我每次买来给在外上大学的儿子寄炒粸豆时,总要抓几颗品尝一番,但是我却怎么也尝不出来姥姥做的那种炒粸豆的味道,吃不出来那种野菜玉米面焙烤后的香、酥、脆。

我想,那只能是属于姥姥的味道。没有了姥姥,没有了那个年代,便没有了那种味道吧。

(责任编辑  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图文编辑:闫   红

微信号:yanhong6033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九集

    少     年  (九)  人群渐渐散去,满脸血污的男孩,身上破烂的衣服沾满了尘土,从地上慢慢地爬了起来,踉踉跄跄地,慢慢地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尽管我们也是饥饿难耐,毕竟还有一个家!虽然每天都在饿 ...

  • 每次见到这野菜我都要揪点,回来包大菜团子,家里老人可爱吃了!

    最近吃棒子面吃上瘾了,各种贴饼子带馅儿的不带馅儿的或是馋了榆钱的都吃了一个遍,但是居然没吃够,今天家里人说想吃蒸的菜团子了,刚好有昨天去郊外揪的野菜二月兰,这还不好办,冰箱取出冻的牛肉馅儿化了就给蒸了 ...

  • 窝窝头 / 文:吴瑞宗

    窝窝头 吴瑞宗 "美哉窝窝兮,天地之所产,人力之所造.内二外八,纤手成就.远望似将军之帽,近看似染靛之袍.似馒头而无底,像烧饼而又高.窝窝头仰面大笑:俺今日哪比往朝!运未来暂且藏头,既得时方 ...

  • 【名家走笔】谭文峰|历山印象:白云生处有人家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 ...

  • 【名家走笔】谭文峰丨年味浓浓,母亲来了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其小说作品曾被二十余家出版社编入各种选本,多次被<新华文摘>.&l ...

  • 【名家走笔】谭文峰丨历山看秋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其小说作品曾被二十余家出版社编入各种选本,多次被&l ...

  • 【名家走笔】杨栋丨遥远的村庄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杨栋:山西沁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漫画家.国家一级作家.自幼喜欢读书,长大之后又迷收藏.建有私人藏书楼"梨花山庄",收藏各类图书1万余册.每年在全国 ...

  • 【名家走笔】张行健丨少年十食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张行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协主席团委员.国家一级作家.山西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临汾市作家协会主席.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省内外文学刊物<山 ...

  • 【名家走笔】杨栋丨屏风半掩(外一篇)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杨栋:山西沁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漫画家.国家一级作家.自幼喜欢读书,长大之后又迷收藏.建有私人藏书楼"梨花山庄",收藏各类图书1万余册.每年在全国 ...

  • 【名家走笔】杨栋丨女人就当有风情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杨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漫画家.国家一级作家.自幼喜欢读书,长大之后又迷收藏.建有私人藏书楼"梨花山庄",收藏各类图书1万余册.每年在全国发表散文一百 ...

  • 【名家走笔】张行健丨洗羊涧南沟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张行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协主席团委员.国家一级作家.山西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临汾市作家协会主席.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省内外文学刊物<山 ...

  • 【名家走笔】丹水无澜

    作者简介:刘先琴,女,河南淅川人,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先后在南阳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