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篇 · 道术疏解①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
曰:“无乎不在。”
天下
“天下”一词,是理解这篇文章的钥匙。《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这里的天下,是治理层面的天下,家国天下,是治理的层级。是封建社会里天子所管理的天下。往前追寻,《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里所言天下,也是治理层面的天下。《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司马迁所理解的天下,也是在国家治理层面。大凡中国的圣贤们,心中所思是解决社会的现实,而这个天下,仅仅是治理的层面吗?
天下,就其字义而言,天为天空、日月星、风雷雨、无形无相的东西等为认识的对象,下为地面,以山泽河流土地、有形万物为认识的对象。有可认识的部分,也有神秘未知的部分,可知不可知构成了这个天下。天下之外,天下内之万物,天下之人构成了天下的整个内涵。道术在这里总成。
从先秦看中华古典学术的理想,本人在这篇文章里,对天法道,地法天,人法地这个关系与内涵梳理了一遍。梳理出一个“天下”。这是一个中华先民为了“族人安心生存、美好生活、理想制度所认识和建立的自然和人文交融的天下也是不断探索的、实践的、完善的大道。
道术,从地理的天下为基础,扩展到空间与时间,自然和社会人文。是整全的宇宙观。
方术
道术,是圆。而方术,不是全面的,有其局限性。而方术本身就有着一股张力,通达于道术。这是一股巨大的内驱力,这是方术之所以为“术”也。如果它不是通达于道术的,那么根本就是不入流的。
以其有为不可加
有为,就是已经周全。不可加,不用容纳它家之说。但从这个表述来看,并不能说明问题。有为之论,私人通大道之途径,是否天下而公之?是否真的有私人通达大道之途径?我认为这是对“天下”这个内涵的认识所决定的。是否容纳它家之说,看不到容纳的用处,自然不会容纳,看得到妙处,不让它容纳他也会争着容纳。加与不加,只是个评判。而事实上,不可加,是私心所致,没有公心,何谈道术?庄子之叹,在于心的大小。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
道术不是某个人、某个学派、乃至某个族群之道术,而是天下,是公道,是存在本身。它是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所以紧接着回答,无乎不在。
中庸里也有如此的表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是无所不在的,是不可须臾离的。可离的是方术而已。
《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这个问答里,也是说明道术之无乎不在。
信心铭中首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也在说明这个问题,道本是无所不在的,因为我们自己的拣择、憎爱、分别,而远离道,乃至天地悬隔,至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方术因其有为不可加而不即道术。虽然有此张力,但终究不在道中。
夫子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志于道是大心,是向着大道,而行于大道的。志于道,游于艺,不逐有缘,不住空忍,也就是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了。
虽然天下篇是一篇学术论著,但是对每一家的评论都是一种提醒和反思,乃至思考,是否可以相互交通,通于道术呢?而道术疏解之言,所做就是这个事情。
本节完
古典读书治学生活
shanghairizi
钢筋水泥,诗意栖居
诚,对话,探索,善,中,日常的工夫
古典学术古今探索,建立日常古典读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