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都十万户,烟瓦亘西南
□苏报记者 张丫 罗雯 实习生 杨心砚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北,山下不远便是繁忙的京沪、沪宁铁路线。曾几何时,无数游子乘着火车仆仆而归,远望窗外虎丘塔矗立山巅,便知苏州到了。
时至今日,一条流淌了2500多年的黄金水道,不仅沟通了苏州的整个水系,更是串联起诸多像虎丘塔这样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塔与山、塔与河、塔与城,注定要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宝塔沧桑 海涌山引来白虎居上
虎丘有塔始见于南朝陈的记载,至今至少有过4座塔,为南朝塔、隋塔、唐塔和云岩寺塔(虎丘塔)。南朝陈诗人张正见和江整分别诗咏虎丘,“远看银台竦,洞塔耀山庄”“宝塔据高垄,经台镇岭头”,皆可为山上有塔的佐证。且彼时的南朝塔就已经成为苏州重要的地理坐标,耸立于虎丘山巅。隋塔、唐塔又分别建于601年和769年。
五代吴越国中吴节度使钱元璙,“不喜追游、不事园苑”,“惟每游虎丘山寺,则喜动颜色”。而今存虎丘塔(又名云岩寺塔)即为钱氏创建于五代末后周显德年间(945年至959年),成于北宋初年(961年)。它七级八面,是宋塔中年代最早、规模宏大而结构精巧的砖构佛塔实例。
虎丘山自远古“海涌”而来,本是大自然中随海浪起伏而涌现的火成岩,名为海涌山。又因吴王阖闾葬于此,“白虎居上,而号'虎丘’”。远古的石破天惊之变,造化出当下的鬼斧神工之景,每一次易名,都藏着数不尽的故事。自南朝梁陈起,虎丘“梵台云起,宝刹星悬”(梁·张种《与沈炯书》),就形成了“寺里藏山”的胜景,吸引着无数游人。隋唐时期更甚,文人墨客郊游雅集,皆往虎丘。白居易开路凿河,从此“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就问白居易“游山数几何”?答曰“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
数年抢救 千年古塔成“东方比萨”
千余年来,虎丘塔历经沧桑变化,成为中国著名斜塔之一,也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它高47.7米,倾距2.34米,倾角2°48′43.1″。其倾斜原因,是塔建造在基岩南高北低的地基上,从建造开始后即发生塔体的沉降和倾斜,建塔者就在建造、倾斜与维修纠误中反复忙碌着。自南宋至晚清,虎丘塔曾遭七次火灾,修葺情形只能在零星记载和传说故事中探寻。
1953年春,虎丘塔底层砖墩发生局部坍塌危情,引起了文化部的高度重视,“虎丘塔有关国际观瞻,影响重大,必须紧急抢救。”虎丘塔两次大修的历程自此拉开。1957年的第一次大修,主要针对塔体本身,用围箍法加固塔身,用高压水泥枪注浆修补裂缝,并重筑塔顶。塔身加上“紧身箍”,缓解了塔体崩塌的发展趋势。
虎丘塔第二次抢险加固工程,在1981年至1986年。1957年的加固,打破了修缮前的平衡状态,塔体又现裂缝。1981年起,对塔基和地基进行的加固工作展开,人们用“围桩”“灌浆”“筑盖”“补墙”的办法,又一次将虎丘塔从危急状态中解救出来,千年古塔转危为安。数十年来,苏州周边发生多次地震,虎丘山有较强震感,但虎丘塔安然无恙。
文化坐标 稀世珍宝又惊艳全国
古塔危情,本不是一件好事。但挽救危塔的维修过程,却是一个深入了解、研究古塔的极好机会。1957年,在虎丘塔二至四层的维修工程中,大量唐末至五代吴越国时的文物重绽光彩,精细的佛经、佛像,精美的瓷器、铜器,还有织锦、绘画等等,无一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显示了当时高度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越窑秘色瓷莲花碗,就出自虎丘塔第三层的天宫中,至今仍是众多游客来苏必看之物。莲花碗造型工致,端庄有姿,就如陆龟蒙所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京杭大运河沿线最早的建筑遗存之一——虎丘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也由此成为运河沿线35个地级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成功的城市。虎丘塔,不仅是大运河重要的航运坐标,也再一次夯实了它作为苏州文化坐标和“古城代言人”的地位。
一千多年弹指一挥,遥望苏州西北,历劫不灭的虎丘塔,依旧独立于虎丘山巅;而那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运河,也依然是繁忙的黄金水道,沟通着苏州的水系,串起了众多文化遗珠。
+点料
留住记忆
“老物件”储存运河记忆
“七里山塘到虎丘”,今年72岁的沈兰生居住在山塘街,从街头到街尾,每一处都有他的脚印。
在沈兰生的家中,摆着上个世纪的苏州牌手表、长城牌风扇、三五牌苏州台钟等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最近,我与几个朋友特意租了一个场地,把收藏的物件都归置过去,准备做成一个展示区域,储存过去生活的记忆。”沈兰生说,他想起个“运河文化展览”的名字,因为这些老物件上都刻印着居住在运河边上的“老苏州”的生活印记。
专家建言
运用好虎丘塔的“智慧”
作为“运河十景”之一,虎丘塔见证了苏州的千年风雨,其塔身倾斜而不倒,集结的是古人今人的集体智慧。
除了建筑外,虎丘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到虎丘探访,留下大量诗篇。在运河文化的开发中,需要着重挖掘虎丘塔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内涵,探究虎丘塔的当代“智慧”。
——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钱玉成
名人题咏
虎丘山(宋·范仲淹)
昔见虎耽耽,今为佛子岩。
云寒不出寺,剑静未离潭。
幽步萝垂径,高禅雪闭庵。
吴都十万户,烟瓦亘西南。
登虎丘(清·徐延寿)
去城三五里,孤寺倚林皋。
好景偏宜近,名山不在高。
烟铃喧古塔,霜剑淬寒涛。
酒酹真娘墓,香风剪绿蒿。
乡风民俗
虎丘一带,民俗多而盛。明清两代,虎丘庙会活动达到高潮,以清明节为主,还有阴历七月十五,十月朔日都有出会活动。发轫于明朝中叶的虎丘曲会,是昆曲兴退后,苏州当地群众自发参与,结合中秋虎丘赏月的传统习俗而形成的唱曲游乐活动。
虎丘的山水名胜古时便是市民交流聚会的场所。《吴郡志》:“春时,用六柱船,红幕青盖,载箫管以游虎丘,为最盛处。中秋,倾城士女游虎丘看月,笙歌彻夜。”逐渐形成一系列具有浓厚民俗风情和吴文化特色的游艺集会活动。其中,庙会、曲会、花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流传至今,依然广受社会大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