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治验述评
梅核气,中医病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喉所致的病证。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咽喉虽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西医称为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咽炎等。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中
医治疗本病优势明显,举例示之。
【病案】:宁某某,女,50岁,费县。2018年9月10日 初诊:咽喉不适1月,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影响饮食,但患者想入非非,痛苦不堪。食欲可,睡眠可,大小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患者有腰椎盘突出病史,其他如常。 处方:半夏、厚朴、茯苓、 陈皮、柴胡、 当归、白术、桔梗、牛子、银花、连翘、郁金、射干、板蓝根、甘草。 5付 水煎服。
近日,其邻居据其介绍来诊病,称患者服
药后即愈,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梅核气是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表现为咽喉中有异常感觉,如痰黏感、蚁行感、灼热感、梗阻感、异物感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此类病人一般性格内向,多愁善感,容易受到暗示。所以治疗本病除药物治疗外,心理疗法对本证治疗也十分重要。 本病古已有之,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之主。”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点,并拟定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且说明本病多发于妇女。宋代杨土瀛在《仁斋直指方》首次提出了“梅核气”的病名,对其病因、病机、证治原则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本病不影响呼吸、吞咽等正常生理功能,但由于咽喉的异物感,常令患者忧心忡忡,精神负担过重,甚至产生严重的恐癌心理,以致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严格地讲, 慢性咽炎和梅核气是两个性质的病症,慢性咽炎是西医名称,中医叫喉痹;梅核气属于中医辨证,是感觉咽中有物梗阻,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临床多相兼出现,故西医常诊断为咽炎。上述病例即以半夏厚朴汤行气解郁、降逆化痰为主方,配以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更加桔梗、牛子、射干清利咽喉,板蓝根、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利咽。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故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