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能力决定胜负,儒家宗族瓦解法家基层管理机构,推动秦朝灭亡

上篇文章(蓝字为链接)我们分析了儒法之争的本质,简单来说早期儒家脱胎于周礼,天然维护分封制。

到了战国时期法家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战争动员开始推行郡县制,与儒家产生激烈冲突。

郡县制

为了改造旧世界,法家与儒家进行了非常彻底地切割,甚至通过人性本恶论将德治全盘否定。

矫枉过正下变法最成功的秦国很快道德沦丧,以至于灭亡前夕根本没人愿意为大秦而战。

一、秦末乱局

古往今来所有帝国在治理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国祚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容错率。

如果天下人心归附,大家认同你的合法性,即便你办错了事也有很大的回旋空间去纠正。

反之,即便外表看起来很强大,地方上只要出点小乱子全局都可能轰然崩塌。

正如上篇文章所讲,秦国后期已经沦为零道德社会,秦人对秦国命运毫不在乎。

甚至于刘邦大军开进咸阳后,你还能找到大量秦人参加汉军的记录。

这是大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

但是既然有根本原因,肯定也有直接原因和推动因素。

始皇帝刚刚过世,成体系、有组织、很能打的叛军就一茬茬往外冒,这是不正常的!

秦国体系赖以构建的基础《商君书》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弱民之道。

当时民间别说是组建武装,就连游侠、办私学、私藏武器都是违法的。

朝廷甚至不允许家族存在,儿子成年后必须和爹分家。《史记》中明确记载: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商鞅变法经过数代人实践检验,律令细密严酷,官僚体系成熟,以此推论民间应当一盘散沙只听命于朝廷才对。

你说“天下苦秦久矣”,按常理首先应该出现无组织、无纪律的盗贼。

然后演变成像汉朝末年黄巾军这样的大型叛乱,给予朝廷致命打击。

最后秩序崩溃,在残酷的淘汰中组织能力比较高的各路豪杰脱颖而出,逐鹿中原或长期对峙。

后世汉、隋、唐、元等等对民间管制相对宽松的王朝差不多都是这个路径。

那么秦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刚刚收拾完陈胜、吴广,连个过渡都没有,刘邦、项羽这种满级号就跳出来了?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再次将目光转向商鞅变法和儒法斗争。

法家不但在德治教化方面存在缺陷,早期郡县制在实操中也并非完美无缺。

二、基层结构

郡制和县制诞生普及于春秋战国,属于铁犁牛耕普及后,生产力提高出现的产物。

当时无主荒地非常多,有了高效耕种方式后民众纷纷将井田制下要交税的土地抛荒,跑到外面去种地。

各诸侯国慢慢发现税收不上来了,民间又富得流油。

于是君主干脆绕过分封制下的卿大夫、士等贵族,设立郡县对平民进行直接管辖。

这个问题之前的文章(蓝字为链接)已经讲过了,不多赘述。

为了富国强兵,法家的手段就是推行全面郡县制,充分调动平民阶层的力量投入战争。

旧贵族反对?还打出儒家招牌维护分封制、宗法制?这些腐朽事物都要被彻底扫除!

商鞅变法中类似于统一度量衡、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特权等等内容大家都很容易理解。

但是“全面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许多人都会觉得莫名其妙。

实际上这才是秦国变法中最核心的内容!

史料记载,秦国多为五口之家

商鞅变法乃至于法家反对谁?分封制下卿大夫、士等盘根错节的旧贵族。

这些旧贵族存在的基础是什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如果进行简单类比,法家设计的社会大致和今天北、上、广、深大城市差不多。

人们以小家庭为单位,夫妻带着娃,等娃长大结婚后就分家住。

不同家庭是很少有交集的,同一个小区大家防盗门一关各过各的日子。

立足于周礼和分封制的儒家社会则与之相反,具体可以参考南方一些宗族意识很强的地区。

大家抱团生活,同个宗族内人情往来,互相帮助,德高望重的前辈说话很管用。

从某种程度讲,法家是反宗族的,商鞅是彻底摧毁宗族的第一人。

现存宗祠

你把宗族干掉了,地方怎么管?秦国的做法是任用官吏从咸阳管到农村。

后世王朝通常奉行“皇权不下乡”,秦朝反其道而行之。《史记》记载刘邦:

“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夏侯婴曾经:

“试补县吏。”

后来大名鼎鼎的萧何也参加过秦朝村官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录用为泗水卒吏。

是不是觉得这套模式特别先进?秦朝原来也曾经达到过如此高度!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但看历史你必须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当今很多人是非常不喜欢和所谓的亲戚往来的,又是人情又是帮忙特别麻烦。

逢年过节的,见面就问你对象、工作、成绩,评头论足让人非常不适。

这已经是儒家所剩不多的残余力量了,真正古代原版生活,作为小辈的年轻人面对的规矩还要繁琐几十倍。

但是你之所以对这些七大姑八大姨特别反感,是因为你已经不需要他们了。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安全程度前所未有,衣食住行不说多好,起码冻饿街头是非常罕见的。

出门在外你也不太可能碰上狼虫虎豹,连暴力犯罪都少之又少了。

我有吃有穿,安全不愁,平常工作已经很累了,为什么要自找麻烦和亲戚们频繁往来?

万一人家张口要你帮忙或者自认长辈对你个人生活指指点点,这种感觉很好受么?

不过秦朝和现在可不一样,当时生产力相对非常落后。

例如《华阳国志》记载秦昭襄王时代:

“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

古代生态环境太好了,到处都是猛兽吃人,连秦王都非常头疼。

你不和亲戚抱团住一块,指不定哪天呆在家里老虎就冲进来了。

再比如救济,古代医疗条件落后,很多现代人的小毛病当时都是致命的,动不动就会出现孤儿和孤寡老人。

农耕也基本靠天吃饭,非常容易碰到减产乃至于绝收的状况,得不到帮助就要饿死!

怎么办?你能从现存文献中找到大量宗族抚养亲戚遗孤,互相救助的记载。

总而言之,现在令人抗拒的宗族社会,在古代发挥了包括慈善、应急、治安、互助在内的种种职能。

秦国把宗族瓦解掉,用选拔出来的官僚负担起基层管理职责,问题也由此出现。

三、管理成本

管理是有成本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确实有很多弊端,但优势也同样明显。

最直观的你基本上不用操心怎么管,宗族内部自然会产生德高望重的年长者进行自治。

甚至于上个世纪末,你还能在很多偏远农村看到类似的组织结构。

年长者可能大字不识几个,但宗族内部闹矛盾,财产纠纷,婚嫁、修路什么的,他们凭着记忆把大家聚集起来。

哦,我们祖先是按什么习俗来的,这事责任在谁,总之很容易就能解决问题。

这种自发产生的秩序完全免费,可如果你要派官吏去治理就不一样了。

他们不一定了解情况,不一定服众,而且还要拿工钱。

现代国家之所以能把力量延伸到农村,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

你有网络、电话,汇报事情交材料也就分分钟的事。

现代新农村

实在不行村村都通路了,县里面开个车往周边农村跑一跑个把两个小时也就到了。

秦朝什么情况?连纸都没有,乡级官吏留个管理档案动辄几十上百斤竹简。

地方上有个急事要向上报告,一趟来回几个月黄花菜都凉了。

当代企业老板、员工楼上楼下都能摸鱼偷懒,你还能指望秦朝乡镇管理有多严密?

这种情况下,乡村宗族自治肯定比秦朝皇帝从咸阳直接管到农村要高效的多。

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很小,矛盾还不明显。

后来秦始皇不到10年吞并六国,吃下了几倍于己且充满了宗族力量的人口土地,不出问题才怪。

例如《史记》记载张良刺秦有如下字样:

“良家僮三百人。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由此可见,秦朝禁家族,张良照样前呼后拥。

秦朝禁游侠,张良当场找到亡命之徒。

秦朝禁兵器,张良现场定制武器。

更夸张的是现代出土的《里耶秦简》显示秦朝户口管理特别严,包括姓名、住址、亲友等等非常详细。

张良犯下如此大案,秦始皇亲自督促抓人,他居然轻而易举改名跑了。

你能从《史记》中找到无数豪杰违反秦律的记载。可以说秦始皇在位时,秦国基层管理就已经基本瓦解了。

秦朝的有效管理事实上只能到县

法家为提高组织动员能力推行郡县制,推行郡县制必然要竭力摧毁分封制基础即儒家宗族。

结果和平降临后,儒家宗族反而在基层以更高效的组织能力反向摧毁了法家统治根基。

所以不要问秦末起义项羽、刘邦这些满级号是怎么跳出来的,他们乃至于其他诸侯依托的就是基层宗族势力。

历史就是如此地具有戏剧性。

此后天下大乱,零道德社会下又没有人愿意为秦国而战,宏图霸业自然烟消云散。

那么汉朝建立后刘邦又从秦朝灭亡中吸取了什么教训呢?儒法两家又是怎么合流的呢?这个问题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商君书》

《华阳国志》

《里耶秦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