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持了生酮饮食一年多,没减肥,却丢了胆

减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频次最多的词之一。有些女生甚至将减肥奉为终身事业,所以不惜尝试各种减肥方法,以求找到最适合自己,也最为轻松的方法。

“容易实现的那不叫梦想”,所以想要通过简单又轻松地实现自己的“终身事业”的减肥方法,算不得什么好方法。

不过,如果有一个饮食减肥法,能让你吃到饱,而且每天都可以吃肉,也必须吃肉,又能减肥,你有没有心动?

这个方法就是生酮饮食,最近几年在世界各地流行的饮食方法中,名列前茅。不过,因为其执行的内容(饮食结构)较为极端,所以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

生酮饮食(英语:ketogenic diet),其饮食结构是以高脂肪,适量蛋白质和极低的碳水化合物为饮食结构。最初的生酮饮食是为了治疗癫痫,而被医生应用于临床之上。

脂肪的来源主要以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为主,比如羊肉、牛肉、猪肉、鱼肉等。而这些肉类中也富含蛋白质,所以算是一举两得。而除了碳水化合物降到最低外,还要注意微量元素的摄入,这也是最为关键之处。

生酮饮食的的原理就是,在执行生酮饮食法后,身体会倒逼供能系统利用脂肪进行供能。其过程简单来说,当身体缺乏碳水化合物后,肝脏会将脂肪转化为脂肪酸和酮体,而酮体就开始替代“糖”,开始给身体供能。

是不是看起来很简单?只要大幅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保持蛋白质摄入比例不变,而空缺出来的部分就靠脂肪类填补即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可以通过那些坚持执行生酮饮食的人的个人经历,看看生酮饮食到底是否能成功减肥?

我坚持生酮饮食一年多,减肥效果不大,而且“丢了胆”!

一位20岁的女网友为了减肥执行生酮饮食,不想最后却以胆囊切除手术结束。刚开始执行生酮饮食一个月之后,开始腹痛,以为是胃疼没去重视,几个月后,在北京大学三医院检查时1.3mm,后来再查时又长到1.6mm,胆囊无增厚。再查的时候已然2.1mm了,胆囊壁增厚。医生建议切除胆囊,于是就切掉了。

胆结石容易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胆固醇水平,且呈正相关关系,即胆固醇水平低,结石风险就低。另一方面是胆盐的水平,即胆盐足,结石风险低。

而胆盐又是由胆固醇合成,有人疑问,生酮饮食不是通过高脂肪会提供大量胆固醇吗?胆固醇合成胆盐,不就不结石了吗?

的确,按照这个逻辑,是正确的。但是,胆结石的形成,是因为体内缺乏一种叫NADPH还原酶的活性物质。而在哺乳动物身上,磷酸戊糖途径的氧化相是细胞中NADPH的主要来源。

但是生酮饮食中“糖”的来源主要是由糖异生提供,而糖异生产生的糖是极其有限的,这些少得可怜的糖还要供给给红细胞,而红细胞只能使用糖。此外,虽然神经系统也能用酮体,但是也会用少量的糖。

如此以来,磷酸戊糖途径所能用到的糖就没有了,自然NADPH也就少了,继而导致合成的胆盐也就少了,最终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执行生酮饮食后导致甲减,协和医生:别作死!

一位退伍女生分享,自己常年四肢纤细,腰腹部容易堆积脂肪。即便是在服兵役期间,腰围也没减多少,而且有6年的健身基础。可即便如此,腰围一直达不到理想目标,万不得已开始执行生酮饮食。

刚开始执行生酮饮食的时候可谓是惊喜的,腰围从79cm减到73cm,体重掉了3kg,体脂率估计下降近4%。彼时除了脑力有所下降(大脑喜欢“糖”)外,基本没什么症状。正在窃喜之际,因为身体出现关节痛、心跳加速不得不去医院检查时,被协和医院医生批评:小姑娘为了减肥不要命啊。言外之意就是“别作死”!

甲减,即甲状腺素合成减少。一般表现为嗜睡、精神萎靡、消极;反应慢、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抑郁等。

一般情况下,碘缺乏会导致甲减,所以食盐中一般都会添加碘。既然不缺碘,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甲减呢?还是跟结石一样,因为缺乏糖的摄入,导致磷酸戊糖途径的水平降低,继而降低NADPH的水平,最终导致碘离子不能被还原,最终导致,再多都碘离子也不能和tyrosine形成聚体(甲状腺素的本质就是tyrosine上加了1~2个碘离子)。

生酮两个月,最终以肾结石和高尿酸告终

一位30岁的女子分享,自己在生酮饮食2个月后,尿酸飚高,且患上肾结石。在此之前,执行生酮饮食后,基本亲自采购食材、下厨。一段时间后体重掉了14斤,且腹部平坦了许多。且没有掉发、精神萎靡等副作用,所以惊喜之余,她成了生酮饮食的“死忠粉”。

一直到检出高尿酸和肾结石,才放弃了生酮饮食。而很多食材都是含有嘌呤的,尤其是动物内脏和红肉,都是高嘌呤食物。很大程度上,如果自己的代谢能力不足,必定会高尿酸。

而为什么长期生酮饮食容易发生肾结石?生酮和低碳饮食后导致结石的路径简单来说是这样的:糖不足→丙酮酸不足→草酰乙酸不足→柠檬酸不足→大量钙与草酸形成草酸钙→结石。

有人可能说,生酮饮食不是会产生糖异生?的确,但是糖异生产生的糖,也就够红细胞“苟延残喘”的,还要分一部分给神经系统。所以,还有多少糖是能给其他系统和组织使用的?

以上只是执行生酮饮食后产生副作用和损害的案例,当然,也有很多执行生酮饮食后没有这些副作用的案例。首先我们要知道,生酮饮食本就是一种“治疗方式”,而非个人嗜好。

而且,很多人执行生酮饮食只是为了减肥而已,并不是为了医疗行为,比如改善健康。而医学界不建议,本就健康的人群执行生酮饮食。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曾发表报告有多个健康正常人案例,由于生酮饮食最短者3~10天就发生酮酸中毒,长期者也在半年内发生。

当然,也有很多人在长期执行生酮饮食后并没有引起酮中毒。可以显见,个人体质与酮互动的相关机制秘密甚多,并未在科学上全面解开,不可将生酮饮食以轻松等闲视之。

科学的属性之一就是它探索性,即便是发布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的文献,或许很多年后就会被推翻。这样的例子不少见,我们应以史鉴,报以敬畏、谨慎的态度,毕竟有些损害,是不可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