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湘菜3 第一次吃经典湘菜

闲说湘菜3

第一次吃经典湘菜

小时候在老家的小镇上,是难得下馆子的。坦白地说,我老家那个小镇就只有一个小馆子,卖的大都是家常菜。再就是做点面条包子之类的,为的是让上街办事的人不饿肚子。

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口袋里空空如也,十几年里似乎只有过一次下馆子的经历。那是一个同学从外地回来,我们点了两三个菜,喝了一瓶白酒,我被灌得酩酊大醉。究竟吃的是湘菜还是别的什么菜,早就不记得了。

老家的宴席是很土气的做法,大鱼大肉,管饱为原则。正规的宴会,那是电影里才看得到的。有什么湘菜粤菜之分,到了上大学以后,我才知道有这些个说法。

大学的同学来自天南海北,闲聊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吃。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中国的美食丰富多彩,大凡能够吃的东西,猪牛狗羊,鸡鸭鱼鹅,海鲜山货,都可以做成美味。吃的方法也很多,历来有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七七八八林林总总,湘菜总是位列其中。湘人做菜,重油重味重色,其中很有玄机,未必只一个辣字了得。后来又体会到,湘菜也有南北之分,长沙菜和常德菜不是一回事,我们所在的湘潭和我的老家湘阴,虽然以前同属于一个地区,菜品差别很大。邵阳吃法与常德吃法又完全不同。各地有不同的风味,大菜小吃,小菜精作,东西各异,风格迥异。

大学毕业后当了记者,就有不少出入宾馆酒家的机会,除了吃会议餐以外,还可以参加不同层级的宴会。这个时候,不再是果腹之需,而是欣赏美食美味了。

记得第一次吃正规的湘菜宴席,是在蓉园宾馆。那时我还没有搬到省委机关来住,对于蓉园宾馆很陌生。因为那是接待宾馆,首长们出入的地方。毛泽东曾经在这住过,那个一号楼在树荫之中,阴森森的。一号楼和五号楼四号楼有走廊勾连,四通八达。四号楼和五号楼之间就有一个精致的餐厅。

那一次宴会就在这个精致的小餐厅里,是湖南省委书记(当时设第一书记)焦林义,设宴招待从台湾回乡定居的国军将领马璧先生。省委统战部通知报社和电台电视台的记者参与采访,于是有了蹭饭的机会。

马璧是湘潭县马家堰人,他从台湾回归,自然要用正宗的湘菜招待。蓉园宾馆做湘菜是强项,厨师自然是湖南最顶级的大师石荫祥,还有他的徒弟张志军。张志军后来也成了大师级厨师,也是一位很有名的画家。

统战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毛泽东最喜欢吃石师傅做的水煮活鱼、红烧肉、苦瓜炒肉、芽白根子炒肉,还有火焙鱼、臭干子等。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家常菜。石师傅为宴会做经典湘菜,那是另外一种搞法。

蓉园宾馆五号楼和四号楼联通的那个地方,那个精致的小餐厅,品字形摆了三桌。焦书记和客人在主席,我们叨陪末座,就在后边。现在长沙开了好几家连锁店的顺风楼,早些时候似乎就开在这里。不过四号楼改造为二号楼以后,这个餐厅没有了。

我是第一次看印制精美的菜单,竖着摆在饭桌中间,好有派头的意味。菜单上面写着八个冷碟,十个热菜,还有点心水果。在我这个外地来的小知识分子看来,是很有品位的格局。因为此前我出去吃饭,从未看过什么这么精美的菜单,各种菜式居然还有四个字五个字的菜名。看似平常的冷碟,小鱼小虾、海蜇、皮蛋、海带丝之类的,都有很文雅的名字,形象生动,简明好记。

记得最清楚的几道菜,有红烧肉、香酥鸭,牛百叶、五圆鸡和清蒸鳜鱼,似乎还有一个是牛里脊,菜单上的菜名早就不记得了。但这些菜,完全不同于街上饭馆里湖南菜的做法,每道菜都在盘子边上摆了绿叶或是花瓣,还有萝卜或是黄瓜雕刻的小动物,端上桌来,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吃起来自然可口可乐。

此前在实验餐厅、火宫殿吃过很多次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排场,做菜还要加上艺术雕刻,第一次吃经典湘菜,我这个乡里人可算是见了大世面。

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无论是婚宴还是谢师宴、生日宴,都会有这样的排场,什么精美菜单,雕龙绘凤,拼盘靓汤,和那些朗朗上口的菜名,小孩们都能顺口叫了出来。虽然这些菜肴,未必出自湘菜大师之手,但也精美绝伦,经典湘菜,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77级学生,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日报社原副总经理,高级编辑。代表作有畅销长篇小说《风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