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西厓:清风徐来,金石筼筜

书画折扇,作为怀袖雅物,自有儒雅之风。

尤其以竹所制,更是虚而有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甚受文人喜爱。《说文》中所载“箑,扇也”,即是如此。《万历野获编》亦载:“吴中折扇几紫檀、象牙、乌木作股者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

诚然如斯,竹制扇骨,或沙地留青,或阴刻铁笔,或贴簧透雕等,充满书卷气息与金石趣味,颇堪玩味。其经久盘玩,色似琥珀,又若蜜腊,顿生古朴清雅之感,更具神采。

明 仇英绘《清明上河图》 扇铺

折扇之历史亦是渊源流长。

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所载“折叠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近岁尤秘惜,典客者盖稀得之。”可知折扇之盛行,久矣。

此后,多少文人于扇面集书法、绘画于一体,别开艺林生面,又精心雕琢扇骨,搭配扇坠,可谓一把折扇俱风流。明代宫廷内务府不乏有制作折扇分赐大臣的记载,清时至民国,折扇则更是蔚为风尚,技艺也愈为考究。

因此,扇骨雕刻名家众多,审美情趣亦高,如金西厓、于子安、潘西凤、张志鱼等,俱是兼通诗画,名重一时。诸先生又与艺坛名士交往密切,所制雅扇,融书家、画家之笔墨,施精妙之刀法技艺,奇趣逸韵自成。

潘西凤即曾与郑板桥合作,制湘妃竹扇骨,以天然竹斑作点点梅花,疏影横斜、诗意盎然,郑板桥赞其“濮阳仲谦以后一人”。或金西厓,随堂兄绍堂学刻竹,颇多扇骨画作则为其兄金城所绘,合作竹扇古雅清丽,人莫能及,吴昌硕、吴待秋等亦是钦服。

此外,齐白石、陈半丁、寿石工等亦工刻扇骨,明文震亨《长物志》中也有关于折扇记载。可见,竹刻扇骨,诚文人雅事也。因此,竹扇价昂,也在情理之中。《陶庵梦忆》有载竹刻名家濮仲谦“貌若无能,而巧夺天工。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

私以为,折扇之重,书斋中尤是不可或缺。试想,三五老友,几把折扇,一杯清茶,数番畅谈,何等快哉,岂不是“只道此物不寻常,何事秋风悲画扇”,兴有余焉。

正因如此,翦淞阁联合保利拍卖,集历年所得之多件金西厓制精品折扇雅物,渐趋其志,可谓艺林盛宴也。见载于《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

其中,数件为金西厓自珍之物,亦或傅式诏先生旧藏,扇骨皆是与书画名家合作逸品,殊为难得。

金西厓 青年时期照片

金西厓的竹刻技艺甚具文人金石味与书卷气,吴昌硕曾赞“西厓仁兄精画刻业,孜孜无时或释,神奇工巧,四者兼备,实超于希篁(张希黄)、蛟门(韩潮)之上。”,其所制“摹善夫克鼎铭臂搁”,褚德彝则赞“银钩虿尾,毫发不爽,芷岩、云樵不能专每于前”。

此外,金西厓撰之《刻竹小言》,为其外甥王世襄整理成帙,惠孝同评价此书学术价值,谓“理论叙述阐究独详,竹雕艺术不坠于世,端赖是书矣”。

为了纪念金西厓的竹刻成就,上海博物馆也将于2019年12月7日至2020年2月23日举办跨年展览“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 ,以慰前贤。而且,今年为金西厓先生去世四十周年,明年为其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意义更是非凡。

因此,此次翦淞阁之金西厓竹制扇骨,更是因缘殊胜,高山流水寻相知也。

“金城画,西厓制”,为金西厓扇骨,一大特色。

近 金西厓刻 金拱北画钟馗 罗振玉篆书 褚松窗题字扇骨

1928年

来源

金西厓旧藏

出版

《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手稿本,无页码,扇骨第111号。

《竹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世襄编著,1991),页47。

《刻竹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西厓著,王世襄编,2003),页270-271。

《湖社月刊》上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据原刊重排编印,2005),总456页。

尺寸

长33.5cm、宽2.3cm、高2.6cm、重59g

此扇由金拱北画钟馗,金石学者罗振玉、篆刻名家褚德彝题字,可谓逸品。

金拱北所绘钟馗,虽只寥寥数笔,却衣袍线条流畅,神气完足,上款褚德彝行楷书“此北 楼先生卒前数日所画也。哲弟西厓抚手迹之犹存,痛鸰原之永隔,因手自鎸刻,属余书于上方以为纪念。”此拓片刊载于《湖社月刊》,西厓自藏而传世,为其竹刻作品中独一无二、深具纪念意义者。

褚德彝书法沉著遒劲,笔力挺秀,有短峭入古之美。

扇骨另面为罗振玉所写春秋早期青铜器“鄀公敦”之篆书铭文“隹鄀正二月初吉乙丑。上鄀公敄人作尊簋。用享孝于氒(厥)皇 且于氒(厥)皇考。用匄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罗振玉《俑庐日札》尝提及此器。,罗振玉《俑庐日 札》尝提及此器

此扇骨,金西厓以刀为笔,刻工精妙,可谓俱得书画者神韵。

金城(1878~1926),中国近现代画家。字巩北,一字拱北,原名绍城,号北楼、又号藕湖,祖籍浙江省吴兴县。生于北京,1926年9月6日卒于上海。其为一位传统功力极为深厚的画家,擅长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以工带写。有《藕庐诗草》、《北楼论画》、《画学讲义》。

褚德彝(1871-1942)近代篆刻家、考古家。原名德义,避宣统讳更名德彝,字松窗、守隅等,浙江余杭人。篆刻初师浙派,后精研秦汉印,所作挺秀苍劲。侧款刻篆文,亦短峭入古,别有风韵。书宗河南(褚遂良),能得其渊源,隶书学汉礼器碑,功力最深。着有《金石学续录》、《竹人录续》、《松窗遗印》等。

罗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其为甲骨四堂之一,是中国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近 金西厓刻 金拱北画竹 溥心畲行书扇骨

1944年

来源

刘培余旧藏

出版

1.《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手稿本,无页码,扇骨第291号。

2.《竹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世襄编著,1991),页55。

3.《刻竹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西厓著,王世襄编,2003),页287。

释文

余霞寒树已无蝉,是谁家,晚风庭院。雁横黄叶渡人怨。碧云天,秋色里,夕阳岸。北新水

令题画。溥儒。西厓刻

尺寸

长32cm 宽2cm 高2.5cm 重45g

此扇骨著录于手稿本《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扇骨第291 号:“白竹九O十六。溥心畲行书,阴文。拱北画竹,阴文浅刻。闰四月初五日刻成。赠培余。”

刘培余(1900-1993),南浔巨贾四象之首刘氏家族成员,家中行五,与张元济为姻亲。曾于浙江兴业银行任高职,一九五六年隐退。自弱冠起,即嗜摄影,广收藏,所藏皆南北画坛名宿如溥儒、齐白石、萧谦中、吴征、王震等诸家之精作佳构。

金城所绘翠竹,有扶摇直上之势,小器大雅,书斋气质自现。白居易于《画竹歌》中曾言及“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然此竹苍劲有力,一气呵成,竹叶疏密有致,虚实之间,有“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之淡泊。

另面溥儒行书,轻重疾徐,有奇矫风韵。金西厓刀笔交融,甚得行篆神髓。

溥心畬(1896—1963),满族,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近 金西厓刻 金拱北画 蜘蛛蜻蜓图扇骨

1944年

来源

金怡怡旧藏

出版

《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手稿本,无页码,扇骨第295号。

《竹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世襄编著,1991),页55。

《刻竹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西厓著,王世襄编,2003),页287。

释文

西厓刻、“西厓”印款

尺寸

长20.5cm 宽1.7cm 高2cm 重21g

此扇骨一面刻金拱北所绘蜘蛛竹枝,另面镂蜻蜓水草,甚为雅趣,刀刻亦是铁笔精镌,流利矫健。

启功先生曾题跋金西厓《刻竹小言》,言及

“功尝见所刻蛛悬网下一丝,直委其丝,斜断竹皮,初不藉竹丝之势,至其刀痕之细,并不壮于真丝;且两侧着刀,竹皮剔去,一线左右均齐,毫无踦重,此何殊穿杨贯虱之精也。然于浓皴大点又复大刀阔斧,如见湿墨淋漓。此岂寻常雕虫之技所可日月而语者哉。”

其绝艺之精,可窥一二。

近 金西厓刻 金拱北画松竹扇骨 金拱北画 罗振玉篆书扇面

1962年

来源

金西厓旧藏

出版

《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手稿本,无页码,扇骨第378号。《竹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世襄编著,1991),页58。《刻竹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西厓著,王世襄编,2003),页294。

释文

扇骨“拱北画”、“西厓刻”印款 扇面:诸公饱食大官羊,脑满肠肥取次尝。何似吾家风味足,瓜茄清美菜根香。季言四弟索 画,北楼作此应之。 行书款识:以征以行,用盛稻粱,用孝用享,于皇我文考,天赐之福,曾(伯)口叚不黄耇、 西崖四兄大雅之属。雪堂罗振玉。墨书篆书、行书款识:金城、巩伯、罗振玉印,阳文朱印

尺寸

长33.3cm 宽2.6cm 高2.5cm 重56g

金西厓交游甚广,合作名家如吴昌硕、溥心畲、吴湖帆、沈尹默、罗振玉、张大千、齐白石等,无不是耳熟能详者。此件著录于手稿本《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扇骨第378号:棕竹九十十六。临拱画松,阴文浅刻。又画竹,阴文。壬寅(1962)元月十六日刻成。

一面刻蟠屈苍松,姿态夭矫,针叶细若毫芒,另一面劲竹,有篆隶逸趣,刻画清晰,极有韵律感,可谓别具一格。

扇面绘有瓜果图,题识“诸公饱食大官羊,脑满肠肥取次尝。何似吾家风味足,瓜茄清美菜根香。”,为金拱北少见小品画作。另面则为罗振玉篆书“曾伯簠”铭文。

近 金西厓刻 吴待秋画竹行书扇骨

1945年

来源

傅式诏旧藏

出版

《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手稿本,无页码,扇骨第309号。《竹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世襄编著,1991),页56。《刻竹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西厓著,王世襄编,2003),页288。

释文

草木争春各不同,碧桃文杏两般红。竹因叶密声招雨, 兰为香多性爱风。式诏先生属正。抱鋗吴徵。 抱鋗画西厓刻。

尺寸

长31.2cm 宽2cm 高2.4cm 重48g

此扇骨为吴待秋作画,金西厓刻制赠弟子傅式诏之扇骨精品,著录于手稿本《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扇骨第309号:白竹八八十六。吴待秋书行字,二月初五日刻成。吴画竹,廿六日刻成,均阴文。式诏。

傅式诏为海上著名篆刻家、碑帖鉴赏家、书法家白蕉(1907~1969)弟子,富收藏,尤好印谱,精竹刻,早年曾拜金西厓为师,其刻竹之功,金西厓多赏识。

傅式诏因身体抱恙,急需医药费,才将珍藏释出,此事蒋炳昌曾致信王世襄咨询请益。不过,当时王世襄遭遇丧偶之痛,仍本着济世扶危之忱,提笔回书,令人唏嘘。

王世襄致蒋炳昌信札

扇骨一面刻吴待秋画竹,一枝独秀。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即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此语可谓流传久矣。

另一面镌刻吴待秋行书录诗一首,诗文为清代诗人袁枚所作《春日偶吟》:草木争春各不同,碧桃文杏两般红。竹因叶密声招雨,兰为香多性爱风。

吴徵(1878—1949)字待秋,名徵,以字行。别号抱鋗(xuán)居士、疏林仲子、晚署老鋗。其与吴昌硕、王一亭为世交。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因年长,列“三吴一冯”之首。

近 金西厓刻 符铁年行书宋诗二首扇骨

1945年

来源

傅式诏旧藏

出版

《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手稿本,无页码,扇骨第345号。《竹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世襄编著,1991),页57。《刻竹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西厓著,王世襄编,2003),页291。

释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人诗,式诏属铁年书。”、 “散策下亭阿,水清鱼可数,却上采菱舟,乘风过南浦。乙酉(1945)秋晚静再为式诏书。”刻铭并款识:“西厓刻”印款

尺寸

长31cm 宽2cm 高2.4cm 重44g

扇骨镌刻符铁年行书录宋诗二首,分别为宋代王安石、张栻所作五绝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散策下亭阿,水清鱼可数,却上采菱舟,乘风过南浦。” (宋‧张栻〈成南杂咏‧采菱舟〉)

符铁年(1886~1947),名铸,字铁年,号瓢厂,别署闲存居士,湖南衡阳人,晚居上海。翕子。花卉近徐渭、陈道复,书则融合褚、米,各擅其胜。古松怪石,苍润老劲,最为突出。偶写近体诗,充满画意。晚年病臂,挥毫不辍。子季立能刻印,媳朱尔贞工画。

符铁年幼承家学,少年便负书名,7岁写三尺余大字泐于长沙岳麓山壁,见者不知出于7岁。8岁书大字楹联刻于衡阳回雁峰山门。

此行书笔墨酣畅,凝练遒劲,诗文又似陈酿,愈久弥珍,人能好古,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别。

近 金西厓刻 高存道画 松鹤并行书扇骨

1939年

来源

袁荣法旧藏

出版

《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手稿本,无页码,扇骨第203号。《竹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世襄编著,1991),页51。《刻竹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西厓著,王世襄编,2003),页279。

释文

劈石栽松松已苍,山中岁月去来长。烹余一束灵芝草,分与仙禽作道粮。录华秋岳句。帅南世大兄大人雅赏。己卯(1939)二月春分节存道画。、“存道”刻铭并款识 “西厓”印款

尺寸

长31.7cm 宽2.5cm 高2.5cm 重58g

此扇骨为金西厓以画家高存道作书画所刻,赠予袁荣法之竹刻扇骨精品。一面刻有松鹤图,劲松顶天立地、巍然挺拔,仙鹤则立于松下,有“松龄鹤寿”和“松鹤长春”的吉祥寓意。

题识中“烹余一束灵芝草,分与仙禽作道粮”,可谓仙风鹤骨,阅尽世道,山高水长也。

高存道 (1876—1960),原名维年,名时丰,字鱼占、存道,号茀亭。清末秀才,书法四体皆能, 擅山水、花卉,师法古人而融化己意,劲厚有韵。父高尔夔,字子韶,号怀轩、褱轩、慕吕。母唐恭人。弟高时显、高时敬、高时衮、高时敷。

袁荣法(1907-1976),字帅南,号沧州,一号玄冰,一署晤歌庵主人,晚署玄冰老人,袁思亮从子,湘潭人。生前为台湾“行政院”参议,又为“国防研究院”修订清史编篡委员,任东吴大学教授。近代藏书家。

近 金西厓刻 郭和庭行书扇骨

1926年

来源

彭久诒旧藏

出版

《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手稿本,无页码,扇骨第142号。《竹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世襄编著,1991),页48。《刻竹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西厓著,王世襄编,2003),页273。

释文

“万竿脩竹暑全消,露坐科头意自飘,一曲瑶琴无箇事,阑干斜倚看鱼跳。丙寅(1945)秋仲尚斋书。”、 “绿云片片夕阳空,渔父垂纶把钓筒,何处一声清唱起,沧浪孺子兴差同。久诒仁兄属西厓刻。”、 “郭”、“季言”印款

尺寸

长31.5cm 宽2cm 高2.4cm 重34g

金西厓刻海上书画名家郭和庭行书七绝诗二首,诗文清逸,书写顿方挫折、节奏流动,观之,荡涤心尘也。

郭和庭(1885∼1938)原名兰祥,和庭为其字,一字善徵, 号尚斋,别号冰道人,浙江嘉兴 人,三代皆以画名闻世,画家郭似埙长子。传家学,能诗 词,善画,又工篆刻。弱冠即能写花卉,点染生动,活色生 香;尤擅山水,宗南北两派,略有倪瓒逸品遗意。

近 金西厓刻 陈宝琛行书扇骨 庞虚斋画 褚松窗隶书扇面

1929年

来源

金西厓旧藏

出版

《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手稿本,无页码,扇骨第165号。《竹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世襄编著,1991),页49。《刻竹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西厓著,王世襄编,2003),页275。《棘端竞巧:可读庐刻竹拓本》(上海:大东书局拓本,金东溪,金西厓著,1924), 线装书,无页码,西厓扇骨第13号。

释文

扇骨:“畿南之山冣大房,石廪层沓摩穹苍。银陀峻极古弗贵,伟此岩壑称上方。峰迴涧束合林 翠,森壁留罅穿天光。折盘开阖路几绝,数武一换山阴阳。岂无飞流与争道,上有栏楯临 洸洋。西崖四兄正之。”、“石梯历级三百尽,複磴稍坦云屏张。庵堂七二半颓阤,错落丹碧仍相望。入门古柏俨初 祖,建寺无乃真隋唐。洞游岩坐絜先后,争取馀晷腰脚强。经行荦确亦劳止,差喜所得堪 汝偿。听水老人陈宝琛。”、“弢庵”印款。

扇面:“西山有两杨梅熟,东老无诗口舌乾,珍重故人知此味,高林摘寄紫瑛丸。倣白阳墨法。季言姻四兄属。癸亥(1923)六月虚斋元济。”、“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世载德不陨其名, 及其从政。清拟夷齐真慕史鱼。历郡右职,上计掾史, 辟凉州。癸亥(1923)秋七月临曹全碑。季言先生察正。褚德彝。”、墨书款识:“元济”、“褚礼堂”白文印、“莱臣”朱文印

尺寸

长33.3cm 宽2.6cm 高2.5cm 重56g 长50.5cm 宽18.8cm(扇面)

此扇集“诗、书、画、竹刻”四绝为一器,其中陈宝琛为同光体扛鼎之人,褚德彝为篆刻名家,庞元济为近代知名藏家,书画兼善,而金西厓亦是竹刻百年一见之奇才。为金西厓所自珍佳品,曾在1924年发表于《棘端竞巧:可读庐刻竹拓本》,列为西厓扇骨第13号,可谓珍罕难得。手稿本《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中,亦有著录。

陈宝琛为溥仪帝师,其恪守君臣之义,以仁、孝、礼、忠立身处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清流也。只是清室大厦已倾,忠魂孤臣亦是回天乏力,如春日将逝,溅泪滋悲。

扇骨二面分刻陈宝琛行书自作诗《四月十四日同嘿园宰平 游上方山至兜率寺》,此诗收录于陈宝琛《沧趣楼诗集》卷七。

行书书法极富个人面貌,结体秀逸。事实上,陈宝琛书法造诣颇深,无怪乎郑孝胥在《寿弢庵太保七十》一诗中,言其“清吟谢客应争席,细楷涪翁愈逼真。”,何振岱日记中,亦载陈宝琛八十高龄能作蝇头小楷,不让徵仲,可宝存也。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

扇面庞元济仿陈淳墨法画杨梅与荔枝图,并引沈周题画诗:西山有两杨梅熟,东老无诗口舌乾,珍重故人知此 味,高林摘寄紫瑛丸。

庞元济,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南浔人。被誉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大家 。

另一面褚德彝临曹全碑文,书法秀美飞动,典雅沉静,皆可珍也。

除此之外,翦淞阁独树一帜之文房收藏体系,另有臂搁、笔筒、山子、鸟笼、砚台、香炉等,俱是文气,可谓复兴文人之美先行者。

近 金西厓刻 郑孝胥行书竹秘阁

1923年

来源

金西厓旧藏

出版

《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手稿本,无页码,臂搁第15号。

《竹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世襄编著,1991),页59。

《刻竹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西厓著,王世襄编,2003),页296。

释文

九渊正有骊龙睡,酝酿风云暗八区,帝子元珠谁索得,可知象罔是吾徒。 西崖世仁兄大雅属癸亥(1923)孟夏孝胥。行书并款识 “郑”、“金坊之印”印款

尺寸

长32cm、宽8cm、高2.3cm、重158g

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臂搁诗文为郑孝胥癸亥年(1923) 行书自作诗,此年七月郑孝胥由陈宝琛举荐,出任“懋勤殿行走”,如诗文所言“帝子元珠谁索得,可知象罔是吾徒”正是其踌躇满志之时。

此次翦淞阁,盛意拳拳,个中折扇之闲散逸趣,亦真可谓“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方家届时一窥究竟,共期“清风徐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