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年的韵味系列之六——腊八炊粥
年的韵味系列之六
腊八炊粥
“小寒大寒又一年”,转眼就是腊八了。
不要小看了腊八节,这一节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民谣唱道:“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
说到腊八节,就不能不说喝腊八粥的风俗。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记得小时候,母亲用红枣、花生、大米、核桃仁、栗子、绿豆、红豆之类加上白糖熬成热腾腾的粥——在我眼里,那曾经是不可多得的美食。腊八粥熬好后,先要敬神祭祖,然后用粥喂后园里的枣树——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将腊八粥糊到斧痕上。据说这样来年枣树就可以多结果,民谚曰:“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梢。”等母亲无比虔诚地做完了这一切,全家人才开始吃腊八粥。
腊八粥虽然只是一顿粥,但关于它的传说却很多。有的说是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时每日只食一粥,腊月初八终于悟道成佛,后人为了纪念佛祖而食腊八粥。还有的说秦朝修长城时,有一年农历腊月初八这天,民工们断了粮,大家翻搜粮袋,将粮袋里的豆、米等各种粮食汇集到一起,熬了一锅粥吃了,但最终还是饿死了,为了纪念这些民工流传下来了吃腊八粥的风俗。另外还有“宝娃悔过”说、“张家败家子”说等。在我们家乡流传最广的却是和朱元璋有关。据说当年朱元璋在监牢里受苦时,正值数九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居然从监牢的老鼠洞里找出来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好是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便把这锅杂粮粥称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当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虽然这些传说和故事各不相同,但大都包含了节俭和感恩的思想。
家乡在我遥远的记忆里就是母亲精心熬煮的一碗腊八粥,充满着浓浓的温情。在“腊七腊八,出门冻煞”的寒冬腊月,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美味飘香的腊八粥,既是暖意盈怀的消寒佳品,又是滋养身体的优质补品。在贫苦的日子里,吃到香甜的腊八粥曾经是奢侈的享受。快到腊八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为熬煮美味的腊八粥而忙碌着,准备到了那一天的中午时分能全家其乐融融地吃到色香味俱佳的腊八粥。
记得小时候,腊八那天中午放学回来,远远地就闻到了腊八粥的香味,还没有到家,就已经垂涎欲滴了。在吃腊八粥的时候,家的温情全在这一碗热气腾腾的粥里了,一冬的寒冷也似乎在这温暖的流动中消逝了。其实,当家里的空气中弥漫着腊八粥的香味之前,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现在,超市里有已经配好了的腊八粥原料,买回家一煮就行;一些饭店也天天有类似腊八粥的咸粥甜羹供应。可是,我更怀念母亲亲手熬煮的腊八粥。那亲情、爱和血脉相连的感觉如同腊八粥一样糅合在一起,同热同香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