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理就玩红蓝铅笔
哲理,就像红蓝铅笔
前些年,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初下水,市井各类流行的小骗术层出不穷,可乐中奖、猜单双、模板手机、假币假古董与各种掉包……其中有还有一种小骗术叫猜红蓝铅笔。猜红蓝铅笔这种小把戏其实与玩魔术差不多,无非是一种小游戏,其玩法也很简单,就是用纸条、绳子或钱币把两支铅笔(也有用筷子的)中的其中一支先套住,然后把另一支并在一起用长出的纸币或绳子相缠,让别人猜猜看被缠的是哪一根?这个游戏的窍门就在于两根铅笔是被S状缠绕的,从左绽开,则右边铅笑被缠,从右绽开,则左边铅笔被缠,所以设局者永远可以保证被缠铅笔的随意情,缠绕物既可以从这根铅笔到那一根,也可以从那一根到这一根,无非是绽与卷的方向问题,而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游戏,当年被骗子利用四处设局骗人,在各地的公车上都不知骗了多少人。
当年的小城庆阳,就曾经活跃着一支玩红蓝铅笔的骗子团队,与那些年公交车上流窜的那批小偷一样,他们有主谋、有组织,南下西安,北上银川,西出兰州,一路或聚或散,长途作案。
两年前在某镇街上与一位朋友闲聊,旁边有一位身材高高的男子走过,朋友告诉我说那就是当年玩过红蓝铅笔的,并告诉了该男子当年落网的相关故事。说这个男子与他们的同伴当年落网其实与一位女人的死亡有关。
当年在庆阳至某县的公交车上,一位年轻的女子一次性被他们骗走了一万七千多元,那个年代的一万多元对许多穷人还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虽然不知道那个女人的钱是计划做何用途,但听闻那个女子受骗后不堪打击,自缢在公安局的院子里,以生命的终结来表达对骗子的愤恨,此事也终于让当时的公安局长大动肝火,立令此案必破。
且说当是这队骗子已招摇数年,一万七千元也只是让他们小窃喜,却并不将此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招摇撞骗,离开那个小县,他们一路上银川,下固原,从兰州绕了一大圈又继续从平凉泾川一路骗了回来,公交车是他们的淘金场,乘客就是他们行骗的对象,坐公车走四方,天天有“生意”,当年还没有手机,一位女子因受骗自缢也只是极小圈子里的不幸死亡事件,没有快手,没有朋友圈,骗子也不了解他们的行为结果,但案件必破成了任务,专案干警就没有闲着,在各地的公交上设了便衣,遍布哨网,骗子们却依然不知,只顾明目涨胆的四处行骗,云游一圈回到原地还想再找一个人傻钱多的主,却不故伎重施时,被公安机关一网打尽。朋友说当时原是要依人命案判两个主犯的,只是必竟市场经济试水阶段,钱能通神是古今不变的道理,所以一帮子骗子施尽浑身解数,各找关系共同发力,也正应了人多好办事,经过多方打点,最终以每人领刑三至六年结案,听说骗子们打点关系的花销人均都过了十万,,红蓝铅笔的江湖骗术也从此在庆阳消声匿迹。
一个多年前的社会故事,重提起早已了无新意,而其实写这些故事的目的,更多是想说一些哲理,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哲理,朋友圈里的“鸡汤”比晒娃、秀脸蛋、拉关注还普及,只是这些说的头头是道的道理,虽然有理有据,却并不都是百分分正确的命题,因为哲理往往是死的理论,而现实却存在各种的变数与截然不同的环境差异,哲理不存在完全相同的语境和参照物,即使让人心悦诚服,也并不能改变生活与命运,即使许多人会感受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恍然大悟或即时修正目标。但在既定的环境里,哲理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如果要生搬硬套,或者对哲理死认真,一条路走到天黑就有可能落得鱼死网破。
朋友圈的一篇小品文,通过“有人不舍得丢弃一些变质的菜,天天吃剩菜;而有人从不吃剩菜,所以天天吃新鲜的菜”这一现象来表述一个哲理,就是引导人们懂得舍弃,说明得与失的相辅相成,和选择优质生活的道理。从行文上来看,作者的思路完成成确,合乎道理,但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却不能忽略人与人的环境不同和能力差异,一些人从生来就可以天天大鱼大虾,潮衣美酒,而有些人使出浑身解数奋斗一生,甚至会落得顿无隔夜之粮,这样的人,又如何去大胆地舍弃,保持新鲜的补给?
在生活中也常有朋友说:“钱是赚下的,不是省下的”,所以不仅要拼命赚,还要舍得花,这类鸡汤美文在网上也很多,许多人也都认为这种思路没错,但在生活里许多都都会明白,道理只是道理,每个人花钱都是量力而行的,每个人有赚钱的机会也从不舍得放弃,生活才是真真实实的老师。
哲理如此,道理也如此,古人有句:“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无数人都视之为普世真理,但世间何曾少过冤假错案?何曾少过欲哭无泪,欲泣无声,遇到“好汉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也就罢了,遇到理被偷梁换柱、强词夺理,甚至权钱勾结颠倒黑白,常常就只能是有理讲不清了。
老子〈道德经〉开篇有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我觉得这句话很奇妙,玩出了文字的高度与境界,就象玩红蓝铅笔,说明了掌握主动的重要,世间的得与失、苦与乐、幸与祸……许多都是说不明道不清的,而理智,却永远是不可缺少的,不争不占固然是一种消极,但对于无权无势的大多数,退避三舍是一种不得已的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