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札记:《激情与迷醉》

侯明明  作品 《窗外》

学诗札记:《激情与迷醉》
 
文/廖又蓉

有资料表明,一个人喝醉了的时候,一般先会进入想象,然后变得真诚,最后开始抒情。仔细想想,这程序还真与艺术创作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人们似乎及易混淆灵感和快感的区别,所以李白斗酒诗百篇,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好像厉害的诗人就应该是一个酗酒者或者疯疯癫癫的神经病。饮酒的豪放与性情的乖张似乎已经成了外行们衡量诗人成就大小的标志,这其实是一种误会。

为什么说是一种误会,先搞清楚灵感和快感的区别就明白了。

灵感属于精神上的感觉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一种灵感转变为艺术作品的心灵沉醉的过程。而吸毒喝酒产生的快感是偏重于肉体上的迷醉,这两种沉醉的形式,从某种方面来说,是有相同之处的,比如,他们都是短暂的内心和身体体验,都有灵光咋现的痛快感觉。所以,极易被人们混同。

处于肉体快感中的人,在听觉、感官上会比平时敏锐得多,会有一种觉得自己更有诗情和灵感的错觉。有一篇研究毒品的文章上说:“比如,你吸了海洛因,会有半个小时的性高潮的感受,而平时的性高潮只有几秒钟。想想吧,在那一刻,你获得了多少性高潮,整个世界都飞起来了,尽管这种感觉是虚假的飞翔,会导致人的行为失常。” 所以,我有点理解了明星们所谓的“之所以吸毒,是相信它能带来创作上的灵感。”的说法。问题是光喝酒,光抽烟,光吸毒,没有平时在知识、生活、修养上的积累,灵感从哪里来呢?肉体迷醉后的妄想,必定是空穴来风,无根之木,空中楼阁,创作出的作品必定是空洞,扭曲、病态的,这样的艺术能给人带来美的感觉和享受吗?恐怕最多也只能带给人强烈的空虚和颓废!

话说中国的诗仙李白,还有国外的大诗人波德莱尔,就是追求这种肉体沉醉式激情的牺牲品。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追寻着天堂,可最终走入了地狱。

斗胆设想一下,如果李太白生活在一个有海洛因、大麻或者摇头丸的年代,恐怕也是难逃其诱惑的。理由有四:一、他有这个经济能力。二、比较放纵自己的性情。三、人生在世不称意,希望获得灵魂的逃逸.四、习惯在肉体的迷醉中寻找创作的激情。于是,很有诗意的想象后来就发展成了妄想和忘乎所以,最后骑鲸飞升,(说得不好听点就是醉醺醺地掉进水里莫名其妙淹死了。这么个有才气的天才,就这么就完蛋了,你说可惜不可惜。)而后悔莫及的波德莱尔也是晚景凄凉,最后他以自己为反面教材,用细腻、抒情性的语言描述了酒、鸦片及印度大麻给吸食者带来的迷醉感。他说,这种感觉恰似一座人造天堂,他自己正是在那种对“未来”的缺席和对“现在”不满的世界中,一步步走向灭亡。

文章憎命达,推而广之到所有艺术创作,也是同一个道理。对一般人来说,心灵的平静和安宁是第一重要的,生活经历的单纯和心路历程的平坦,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度。可搞艺术的不一样,如果想要创造出精彩的作品,就必须要有生活的阅历和崎岖的心路,这样,才能保持作品思想的深刻、情感的真实和生命的活力。艺术家都是些无故寻仇觅恨的人,渴望着各种各样的灵魂触动和矛盾碰撞,从不拒绝孤独并心甘情愿进行包括生不如死的情绪体验,各种扭曲的心理尝试,乐于在愤怒和狂喜、忧郁及痛苦中寻找激情和灵感。而一举成名的明星们却不能够忍受长期的孤独和落寞,觉得自己风光不再的时候,或者缺少灵感的时候,就会赶时髦,通过毒品的刺激,让自己的肉体飘飘然然起来,实在不行,就干脆一死了事。这其实是一种下意识的,缺乏信心和无能的表现。

灵感是一种短暂的思维活动,不可能处于长期亢奋状态。灵感喜欢结交的也是有思想内涵的人,只有心灵的沉醉者,才是健康的艺术创造者。只有在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中,寻找灵感,在知识和修养的积累中,激活灵感,等待自然而然的灵光乍现,才是长久的艺术创作之道。

2009年06月21日 星期日

(0)

相关推荐

  • 树才:为什么“悲情诗”?

    为什么"悲情诗"?                          作者:树才 "悲情诗",其实就是指爱情诗.但爱情诗的疆域,比悲情诗更广阔.可以说,悲情诗& ...

  • 锵谈丨陈永锵:画家,只有勤奋,才能善待灵感和得到灵感的礼遇

    <向日葵> 陈永锵 ●尽管"世态炎凉"但"灵感"却是颇有"人情味的,才能很好地作画,幸而灵感对我格狐假虎威关照,每逢窘迫时,它便频频接踵而 ...

  • 学诗札记5丨《模糊与含混的区别》

    <模糊与含混的区别> 文/廖又蓉 模糊多义不等于含混不清.诗贵营造雾里看花的清晰意境,如果黑成一团就成了一头雾水,而意象杂乱无章就会成为乱流淙鸣,无头苍蝇.       成功的模糊是弹性的 ...

  • 学诗札记4丨《诗歌的层次与结构》

    侯明明 水粉画<月夜> <诗歌的层次与结构> 文/廖又蓉 诗歌的语言最忌讳直白含混,过度表达.它的完美追求应该是一个戴着半透明面纱,犹抱琵琶半遮唇的美人.她有表层的姿态.服饰. ...

  • 学诗札记丨人总是会出现不在审美状态这种情况

    学诗札记-<美是永存永动的>文/廖又蓉 美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人对事物感觉的惬意反应,是一种随心而变的.主观内在的感觉集合状态. 这种心理活动受体验者当下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深层的民族集 ...

  • 学诗札记2:《意象的转换》

    <意象的转换> 所有的事实和事件甚至抽象的构想.哲理.思想,应该都可以通过语言尽可能透明.形象地表达和转换过来.但转换得是否自然生动.没有死板填鸭.没有雕琢的痕迹,是否不装腔作势,富有艺术 ...

  • 学诗札记1-《我所理解的诗的概念》

    侯明明 水粉画<暖风>1993年             学诗札记1-<我所理解的诗的概念> 什么是诗?这是一个至今甚至永远无法说清的问题.中外历代的著名诗论作者及诗人都有丰富 ...

  • 烟雨莽苍苍——学诗札记2

    烟雨莽苍苍 江山一 <菩萨蛮.黄鹤楼>作于1927年春,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作者自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低落,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 ...

  • 【牛琴自弹】无 缘:学诗札记(四则)

    无  缘:河南夏邑人,1967年生.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中国作家研究会.商丘作家协会理事,商丘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文集五部:<嫩绿集>.<大约在冬季 ...

  • 群园学诗抒情怀(53)(1436)

    作者:小丽.花好月缘.君.浩瀚.沉浮.大狮.欧阳少华.玉婧.馨香静云.洪荒之力.护虎哥. 亲友们晚上好!欢迎大家参与"群园学诗抒情怀"专题栏目,望大家积极参与.谢谢! 群园学诗抒情 ...

  • 群园学诗抒情怀(54)(1437)

    下集(一)开启,(十四)结束. 第四集开启(一)至(七) 作者:沉浮.大狮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