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天主教兴衰记
汲取文史智慧 引以鉴古知今
忻州的天主教,始于清朝康熙年间。相传城西南兰村乡肖家峪有武姓名家和者以赶牲口运输为业,来往于京晋之间,偶尔驮运外籍传教士,遂信天主教,返乡后劝家属、亲族入教,从此天主教在忻州发展开来。
天主教在忻州西北乡,始于清宣统年代前后。天主教山西教区主教从太原去雁北大同视察教务,途经南高村借宿,看准了这个地方,遂派忻州本堂王亲贤在南高办教,逐渐使天主教在当地由西南而西北相连起来。
1912年2月至年底,意大利神父艾士杰在南高村传教,并学习中国话,企图把传教士王钦典赶走,在南高另设堂口。据此,当时在南高一带,教徒已经不少。1917年9月,王亲贤神父来到南高,接替了王钦典本堂神父职务。并积极向上争取拔款,买地置院,派传教员,配备办教用品。1921年,王希贤由南高写的报告中称,这个堂区气候不冷不热,出产还算可以,居民性情和顺,风俗端详,教会在其中开展,大有希望。传教士除了传教外,还给儿童教书。1927年,意大利神父雷警世在南高安排两名黑衣修女举办了传教员培训班。1929年,杜秉天神父为南高及周边村多名望教者进行了受洗。1931年,派教徒到奇村参加了千人大游行。
据1936年7月统计,西南高建有献祭所,教徒206人,望教者15人,传教员2人。东南高有献祭所,教徒169人,望教者27人,传教员2人。南南高有教徒42人,望教者15人。至此,天主教在南高进入鼎盛发展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北乡天主教开始萎缩。1937年忻口失陷后,日本鬼子从南高南下,杀人放火,全村有46人被杀害,3O00多间房屋被烧毁,南高教堂也被日寇放火烧毁。在八路军动员下,有的传教员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主教流落他乡,天主教无人负责管理,进入休眠状态。
1950年初,李德华在南高住下来,一面行医看病,一面照管忻州西北乡的教徒,李还教会了人们栽种西红柿。后南高、奇村、石家庄等和城东南合成一个堂区,西北乡丶南高尚有90余名教徒,其它村庄无几。十年动乱时期,天主教受到冲击,停止了公开的宗教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开放了教堂,进行了维修,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1985年,曹世善任忻州地区神父,着手新建丶改扩建教堂。1986年,南高在旧址上新建了教堂。在建没过程中,南高教徒及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尤以赵苏兴母子为最,义务整修场地,日夜值守。200O年,又进行了扩建。
前不久,南高教堂在原址上再次进行了扩建,神父为来自原平的王永生,现有教友140多名,时有爱国爱教的本村及外村教友前来诵经丶传经,祈盼平安幸福,共圆小康之梦。
作者简介:栗旭晨,山西忻府区南高村人,现任忻州市广播电视台专题台主任,荣获山西省第五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荣获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金质奖章,著有文集《跨越》、散文集《梦里花落》《梦里花开》。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广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挖掘尘封的历史文化,让广大文史朋友加强交流。
本平台主要从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精研深挖,着重突破地域理念的局限性,互通有无,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使灿烂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闪耀昔日光芒。
欢迎省内外关心山西文化发展的朋友奉赐佳作,主编微信:sczb0972赐稿邮箱:scgsjzb@163.com
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和详细联系方式。
2、体裁、字数不限,自行斟酌。
3、稿件要求原创首发,切勿抄袭,文责自负。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