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森||忻州的古代邮驿和烽火台
内容简介
本篇记写忻州境内长城沿线古代邮驿和烽火台的分布、结构、功用。根据网络文件及文管部门有关学者文献整理而成。
在忻州境内长城沿线的山岗岭巅,至今散布矗立着不少烽火台和墩台,这是古老的通信传递方式遗存;其传递方式,大致有烽火传递和邮驿传递两种。
烽火传递用于军事通信,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这种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如有敌情,即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直到现在,在繁峙、代县、宁武、偏关、河曲及保德等县,仍有不少烽火台遗迹存在。
据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记载,当时即有边境派人报告军情。商代各军事将帅部下都设有“千里眼”“顺风耳”的探子,即探听军情的通信兵通过击鼓传声报警。殷末周初,出现告急的公文---“简书”,实际上就是传递官府紧急文书。东周,逐渐形成国家专设的邮驿通信机构。各大道边设置的“候官驿”便是驿站的雏形。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设置驿站专用的车和马,称之为馹、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驿传称作“邮”,汉朝改称“驿”,魏晋“邮驿”并名,唐、宋复名“驿”,元代译名“站赤”,明称“邮驿”,清统称“驿站”。
驿站是传递官府公文和军事情报的机构,非民众通信的机关。古代官府设置驿站,利用马、车、船等传递官方文书和军情。邮驿传递又分驿递和铺递两种。驿递,以马为主,主要传递军书官檄,护送官物及其他官差。铺递,人和畜并用,以人行为主,主要传递官府一般公文。邮驿人员传递时,身穿特制号衣,腰系响铃,夜间举火,行人车马闻声避让。明代以前,民间传递信息多为托人捎信或派专人传递。
秦、汉、魏、晋、南北朝,忻州均为各朝之北疆要地,享誉“晋北锁钥”,是连接京城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为战略要冲。秦、汉以来就成为山西驿道与北通道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料《唐代邮驿交通图》记载,唐代太原府为唐驿由京城长安通雁塞之贯通点,其线路是长安—同州(陕西大荔)--河津—绛州—平阳(临汾)--汾州—太原—忻州—代州,再北达朔州,东通蔚州(今河北蔚县)。
明清两代,山西邮驿遍及全省,忻州邮驿也较普遍。清乾隆年间,凡置邮之所,所有传舍为驿,多在内陆;通军报为站,也叫塘,多在边外。清光绪《山西通志》记载,当时,忻州区域内驿站共有7所,边站12所,塘站11所,分别为:
太原府所属1驿:永宁驿,岢岚州治。
忻州所属2驿:九原驿,忻州治;康家会驿,静乐县东5里。
代州所属4驿2边站:雁门驿,代州治东;原平驿,崞县治南40里;闹泥驿,崞县治西南70里;沙涧驿,繁峙县治东60里;广武边站,代州治北50里;平型边站,繁峙县治东130里。
保德州所属5塘站:东关缘边塘站,保德州城外;年延缘边塘站,保德州治东30里,李家沟缘边塘站,河曲县治东南140里;沙泉缘边塘站,河曲县治东南120里;红岩头缘边塘站,河曲县治东南110里。
宁武府所属10边站、6塘站:宁武边站,宁武县治;宁化边站,宁武县治南100里;神池边站,神池县治;利民边站,神池县治北60里;八角边站,神池县治西60里;神池城缘边塘站;大水口缘边塘站,神池县治东25里;义井村缘边塘站,神池县治西40里;仁义村缘边塘站,距神池县70里;偏头边站,偏关县治;水泉边站,偏关县治东北70里;老营边站,偏关县治东90里;五寨边站,五寨县治;山岔边站,五寨县治北60里;韩家楼缘边塘站,五寨县治西北70里;三岔缘边塘站。
忻县境内的铺递总铺设在城内。其余铺递有:南路,旧站铺距城5公里,麻会镇铺距城10公里,卧牛湾铺距城15公里。北路,五里铺距城2.5公里,十五里铺距城7.5公里,云中河铺距城12.5公里,部落铺距城15公里,金山铺距城22.5公里,界河铺距城27.5公里。东路,段家庄铺距城5公里。西路,合索铺距城15公里,三交铺距城28公里,牛尾庄铺距城45公里。
清代驿路在山西以阳曲(太原)为中心,共设置七条,分东路、东南路、西南路、西路、东北路、北路、西北路出省,贯串忻州的有北路2条、东北路、西北路共4条。
北路一:经忻州九原驿、崞县原平驿、代州雁门驿、广武边站、山阴山阴驿、应县安银子驿、怀仁西安驿、大同瓮城驿、宁远边站,到达绥远(今呼和浩特)归化城将军住所。
北路二:经忻州九原驿、崞县原平驿、代州雁门驿、广武边站、朔州塘站、平鲁井坪军站、平鲁军站、右玉威远军站、右玉军站,到达绥远城将军住所。
东北路:经忻州九原驿、崞县原平驿、代州雁门驿、繁峙沙涧驿、平型关边站、灵丘太白驿,达直隶广昌县香山驿再达京师皇华驿。
西北路:经忻州九原驿、崞县原平驿、代州雁门驿、广武边站、朔州塘站、梨园头塘站、神池大水口塘站、神池塘站、义井村塘站、仁义村塘站、五寨三岔塘站、韩家楼塘站、河曲李家沟塘站、沙泉塘站、红岩头塘站,到达陕北府谷石咀头塘站。
清末,由于朝政废驰,驿站传递效率低劣,文书任意延搁;驿站费用浩繁,年支白银164240两,其中不少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与此同时,内河航运、铁路、公路运输日趋发展,近代邮政迅速兴起,驿站效用日渐式微。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决定由邮传部接管驿站。民国元年(1912)驿站开始裁撤,到民国2年(1913)7月,山西驿站全部撤销。
明代长城附属设施还有烽火台、关、堡。烽火台一般修筑在长城墙体内外两侧地势高峻而且视野开阔的地方,在长城墙体和城堡之间传递信息;关是连接在长城墙体上的城池,如平型关;堡是离开长城墙体的城池,如平型关堡,距离平型关约5里。长城墙体、关、堡、烽火台共同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有效地达到了防御和消灭敌人的目的。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整理成文)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余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人民艺术家张美兰》,个人作品全集《王树森作品大系》(共30册)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文诗画》等36部,主编出版亘古第一部《宁武县志》。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和文史专著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报刊。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王树森||伟大民族精神的深情礼赞 ——中央台《军事百科》之《忻口战役》等专题片观后
*王树森||党史星火—— 120师在晋西北及晋绥六分区的战斗岁月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