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军良||慧远是东晋广陵郡境的雁门楼烦人
要讲释慧远,必谈谢灵运。因为无论是南朝梁僧慧皎撰的《高僧传》,还是后人的诗文碑铭,说到慧远,无不源自谢灵运的《庐山法师碑》。所以历来探究慧远生平,从谢灵运碑文入手当为首选。本文欲探慧远生长地,从谢灵运碑文谈起亦算汲古修绠,正本清源。
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六日,春秋八十三的慧远大师圆寂后,谢灵运为之作《庐山法师碑》。碑文记载:“法师讳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人。”凭着谢灵运对慧远的推许心服,慧远晚年对谢公的相识相知,慧远系雁门楼烦人的记述当准确无误。那么,“雁门楼烦” 地处何处?我们先就两晋时期的雁门楼烦作一考略。
(一)
西晋时的雁门楼烦
楼烦县,战国赵武灵王置,治在今山西省宁武县。秦、汉仍属雁门郡,西晋永嘉中废。这一释义中,“废” 可按“撤销”“废灭” 解。《资治通鉴》卷八十七载:“(永嘉四年十月,晋将刘)琨与(拓跋)猗卢结为兄弟,表猗卢为大单于,以代郡封之为代公。……(猗卢)乃帅部落万余家自云中入雁门,从琨求陉北之地。琨不能制,且欲倚之为援,乃徙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五县民于陉南,以其地与猗卢。”这样西晋王朝末年,治所在今山西宁武的雁门楼烦县的建制于永嘉四年(310年)被撤销了。
引发北方各部族混战中原的西晋八王之乱,迫使司马睿于永嘉元年(307年)九月移镇建邺,晋室政治中心开始逐渐南移江东,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中国人口的第一次大迁徙,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永嘉南渡”。 肇始于“八王之乱” 的永嘉南渡成为北人南迁的一叶扁舟,治所在陉北之地的今山西宁武的雁门楼烦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顺应时政国运随之“南渡”,重置建制。
(二)
东晋时侨置的楼烦
对东晋南朝历史中“侨置”“土断”不甚了了之人,往往会误解其时其地“雁门楼烦”,甚或依其揣测臆造杜撰“雁门楼烦”,以致混淆史实,贻笑后人。那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侨置” 和“土断”吧。
侨置是东晋政权为解决南渡的北方人口的户籍问题而推行的户籍管理政策。两晋南朝时称正式户籍为黄籍。东晋前只有黄籍,东晋时出现白籍,它是由于东晋政权设置侨州郡县以安置北来徙民而产生的。徙民在以其原籍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里登记临时户籍,用白纸书写,故称白籍。入白籍的侨人享受免调役的优待。
土断是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的管理。为了编定统一户籍,必须划定郡县疆界,取消一些流寓郡县,同时从南方旧郡县的领土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保留的侨郡县的实土。东晋的第一次土断是在成帝的咸和(326—334年)中。以后东晋及宋、齐、梁、陈历代都进行过土断,见于记载者共有十次。
胡阿祥先生《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一书对侨置州郡县作出了比较客观的分析:永嘉南渡对于汉族来说,可谓是举国南迁。永嘉之乱及东晋建立,使南方成为新的正统所在,中原百姓为避兵之计,或北走辽西、或西奔张凉,但以南渡江左者最多。永嘉之乱引起的官民迁移政治性强、目的地明显。
当时,并州流人多越过淮水、长江而停留于扬州境内。从并州迁出者约四万户,约占当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二。建兴(西晋愍帝司马邺313—317年的年号)后并州沦没。并州在东晋南朝时侨置州郡的地理分布情况不作赘述,单以雁门郡东晋时侨置可考者为例:雁门郡楼烦县南迁后,共侨置有三个楼烦县(今江苏境有二、安徽境有一)、一个南楼烦县(今安徽境) 。按所侨置的楼烦县的土断时间顺序为:
据《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载:“汝阴郡,汉旧郡,西晋复置,仍治今阜阳市区。……升平二年(358年),复置汝阴郡,领汝阴、宋(安)城、宋县及侨置的楼烦4个县。……楼烦县:原系位今山西宁武县的并州雁门郡属县,东晋侨置于今颍上县境内。”
“永嘉乱后,汝阴郡民南徙。咸和五年,在合肥地区侨置汝阴郡,至义熙间仍领5个县。……楼烦县:东晋侨置。”从中我们了解:公元330年,在合肥地区侨置汝阴郡,而汝阴郡所领的五县中就有侨置来的楼烦县。而该县民盖渡江后侨来的部分楼烦人。可见,部分雁门楼烦人在东晋第一次土断(最晚不过第二次土断的341年)时,在其定居之处——合肥地区就入了黄籍——汝阴郡楼烦县。至358年复置汝阴郡时,楼烦县随之迁到了原慎县 (今阜阳市颍上县)之地。
2、晋熙郡南楼烦县
楼烦之民在进入今安徽省境后,还有一部分继续南下,直至东晋末被土断。安帝司马德宗曾于义熙九年(413年)实行了东晋以来的第四次土断。此时,定居于晋熙郡新冶县香茗山脚下的楼烦人,经过土断入籍于晋熙郡南楼烦县变成了晋熙郡南楼烦人。《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载:“南楼烦县,原属并州雁门郡,位今山西宁武县,东晋侨置,属晋熙郡。”
3、雁门郡楼烦县
东晋侨立雁门郡,领楼烦、阴馆、广武、崞、马邑五侨县。时雁门郡流人侨寓在江南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江北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岗)等地,侨郡县也跨江南、江北而立。可以说江南京口、江北广陵一带就是雁门郡南迁的目的地。而原拥有 “黄籍” 的雁门楼烦人自然而然就成为拥有“白籍”的雁门楼烦人了。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 ,实行了东晋以来的第五次土断。 划江南晋陵郡地为南徐州实土,江淮之间为南兖州实土。南徐、南兖二州既隔江分治,雁门侨郡及部分侨县也随之分立为二。江北之雁门郡隶南兖州,领楼烦、阴馆、广武三县,侨在广陵郡境,即今江苏扬州、高邮、泰州等市一带;后雁门郡省并南东平郡,三县随之改隶,孝武大明五年(461年),以东平并广陵。江南之雁门郡领楼烦、阴馆、广武、崞、马邑五县,侨于晋陵郡境,今江苏镇江、金坛、常州、无锡等市一带;后省属南徐州。
东晋时期侨置州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历经南北朝延续,隋统一后又被废除。而侨置的楼烦县、南楼烦县也未能幸免。侨人已经几代,而历史只是一瞬。虽然侨置的楼烦县、南楼烦县的地名湮灭消失了,但土著的原雁门楼烦人却一并融入了其所居之地,成为一丛丛江南芦芽,安然而茁壮。
(三)
慧远所在的雁门楼烦
雁门郡楼烦县南渡侨置后至慧远圆寂时,西晋的雁门郡楼烦县已被废了一百多年。而此时的东晋共有三个楼烦县和一个南楼烦县并存,且这四县之民都是从位于今山西宁武的雁门郡楼烦县侨置过来的。汝阴郡楼烦县和晋熙郡南楼烦县已被土断了。还有两个尚未被土断的楼烦县——广陵郡境的雁门郡楼烦县、晋陵郡境的雁门郡楼烦县。既然被土断了的汝阴郡楼烦县、晋熙郡南楼烦县已不属雁门郡,那么慧远又可能是江南、江北哪个雁门楼烦呢?
谢灵运碑文记载:“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书生。二十一,欲渡江就范宣子。于时王路尚鲠,有志不遂。”可见慧远在13岁时,就在江北游学。到21岁时,他打算远渡江东,就学隐居豫章(今江西南昌)的范宣子。范宣子雅好经术而拒绝作官,名重大江南北。可是这时南路阻塞,使慧远不能如愿渡江南下。说明此时慧远仍居江北。而江北只有一个楼烦县,那就是广陵郡境的雁门郡楼烦县。而这个楼烦县那时还是尚未被土断的雁门郡楼烦县。这样,2 1岁前一直生活在江北的慧远也只能是拥有白籍的居住在广陵郡境的雁门楼烦人。而居住于此的雁门楼烦人,直至宋元嘉八年土断后才成为拥有黄籍的雁门楼烦人。也就是说,慧远当时是居住在广陵郡境的拥有雁门郡楼烦县临时户籍的东晋人。
从以上分析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慧远系东晋人。司马睿于永嘉元年(307年)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并于317年建立东晋。雁门郡楼烦县于永嘉四年废县南置,在多如过江之鲫的北人中,慧远的祖辈也应在南渡江左之列,历史注定他们成为了雁门楼烦侨人。其侨居江左24年之后慧远出生,时东晋已立国十八年。
二、慧远系生长在广陵郡境的拥有白籍的雁门楼烦人。慧远终其一生,其曾生活过的地方——广陵郡境的雁门郡楼烦县都未被土断。慧远也只能是拥有白籍的雁门楼烦人。而生活在该地的楼烦之民,直到南朝宋时的431年才被土断成为拥有黄籍的雁门楼烦人。
三、慧远的祖籍系今山西宁武。不管东晋划属的哪个楼烦县,追根溯源,都是从西晋时的雁门郡楼烦县侨置过去的,也就是说从今山西宁武侨置过去的。因此,当时楼烦县民的祖籍都应是今山西宁武。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斯年斯月,祖籍雁门楼烦的慧远大师的先人月明星稀,远辞故土,迁徙南下,枝依扬州。岁月似烟花,光影在流转。及至慧远出生时,佛空净土中的这一轮明月却升起在东晋广陵郡境,凝寂于清净庐山之阿。空空之外,形尽神不灭。于今,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以及他的佛教思想广泛传播。净土宗,这一朵佛学长河中的圣洁白莲流芳千载,让芸芸众生的心灵得以宁静致远,悠然安放。
作者简介
薛军良,山西省宁武县人,中共党员,现任宁武县政协主席。1963年出生于辽宁省旅大(大连)市旅顺口区。1978年9月随戎马一生的父亲薛如海和母亲谷香玲回归故里。1983年县地区工业学校毕业。曾主编《宁武百年历史记虮》《宁武风》等系列丛书。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