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习惯

万维刚专栏有篇「最优解时代」,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最优解」时代。意思是说对任何重要的事情,我们现在都有一个最优解,那是做这件事的唯一正确方法,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会从第一线出局。

比如学英语有一个最优解,写爆款文章有一个最优解,健身有一个最优解。而在今天,好东西传播起来特别快,凡是想寻找更好的方法的人,都能获得这种方法。有了最优解后,拼的就是执行力。

换句话说,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要想赢,留在场上,分为两步:

第一步:找到最优解,或者说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第二步:彻底执行这个方法。

而彻底执行,靠的不是理性,也不是感性,而是习惯。有个说法叫赢在执行,我看现在应改为「赢在习惯」。

以篮球为例,马刺队战术分析师统计了NBA过去近20年中,最热门的200个投篮位置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左边是2001-02赛季, 我们能看到各个位置都有投篮,最热门的是篮下,另外有底线的中投,还有四十五度角和罚球点附近的中投,也有三分球。那个时候是多点开花,球员可以在任意位置出手,这是我们印象中的篮球打法——什么位置有空档,那里能投就在那里投。

再看18年后的右边,也就是2019-20赛季,热门投篮位置非常集中,只有篮下对着篮筐的位置和外围的三分球。其他底线不面对篮筐的中投都消失了(也不是完全消失,但这个比例非常小,进不了前200)。

为什么消失,因为这是打篮球赢得比赛的最正确的方法。稍有点篮球知识的人都能理解这个变化,人们打球由非理性变得很理性,一切都是为了拿更多分。

正对篮筐命中率最高,容易打板进球,进不去还可以抢一次篮板球补投。三分球分值最高,投进两个顶线内进三个,而其他位置的中投,难度大,就没有出手理由。你说我练过底线投篮,也挺准,但你有人家站在篮下准吗?NBA一球价值万金,你要这样投,可能算违反战术纪律,下次让你坐冷板凳。

这样让篮球一点不好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

万维刚说这个趋势是唯才是举的精英社会,两极分化的教育体制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共同导致。

在充分竞争的领域,大家相互模仿,你的招再厉害,使一遍别人就知道了。再加上信息发达,一夜之间大家都知道这个方法好用。做这件事的最好方法就是这个方法,原理也是公开的,你不用你就吃亏。

这就像你要从香山到故宫,各个地图软件算法可能会有差异,但几乎都会给你一样的路线,还安慰你「虽然前方拥堵,但您仍在最优路线上」。

那你可能会说,以后的社会是不是越来越没意思,大家做事都用同样的方法,就看谁加班多了。也不一定,虽然方法都是公开的,很多人却没有寻找最优解的意识。

我就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些朋友说自己写了大半天的东西没保存,全丢了。在今天这个云时代,我们有很多种方式来同步和备份。有些人还用老旧的工具和方法,既不保存也不备份,辛苦写了半天丢了该怪谁呢?

方法也在不断进化,昨天的最优解,今天可能已不是最优解,我们要有「永无止境的探索更好的方法,始终致力于采用更好而不是最新的生产方法和材料」(丰田理念)的意识。

不断的探索最优解后,我们还需要习惯将这个方法落实。

哈耶克在 《致命的自负》中说、一个文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个家族都是一个习惯的共同体,保留这些习惯的群体必须取得明确的优势,能够比另一些群体更为迅速的扩张,并最终胜过或同化那些不具备类似习惯的群体。

所谓企业的基因,也是习惯的另一种表达,经济学家理查德·纳尔逊和悉尼·温特是这样定义基因的:基因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采用的习惯、惯例和标准操作规程。

今天,企业之间,人跟人之间不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习惯的竞争。拥有让自己取得明确优势习惯的群体将胜出,消灭或同化不具备类似习惯的群体。

习惯具有「基因」的特性,就是说它可以「遗传」。一个父母都爱读书学习的家庭,孩子更有可能养成读书习惯;在鼓励创新的企业中,员工也会愿意试错,并将这个习惯传递下去。

做事有最优解,而要做成事,得培养做成这件事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自我提升也一样,有没有成长,就看有没有形成让自己实现愿望的习惯。立下flag,知道各种方法,如果没有习惯支撑,flag永远都不会实现。

我期望将「进步黑客」知识星球打造成一个习惯共同体,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共同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