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样做,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父母们要尽快醒悟过来

什么是“直升机父母”?这个比喻早在1969年就出现在美国畅销书《父母与少年之间》中,其中提到了一个少年,他抱怨说:“母亲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我身上……”
直升机父母是指一种过分专注于孩子的父母风格,他们通常对孩子的经历,尤其是他们的成功或失败,自我承担太多责任,从而事无巨细,都要干预,试图为自己的孩子扫清成长路上的一切障碍。
这虽然是美国教育界的一个概念,但在当下的中国,“直升机父母”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掌握一定资源的精英阶层里,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我家庭教育咨询生涯中,也曾碰到过几个这样的“直升机父母”。小A是个乖乖的初中男孩,小A妈则是一个相当精明能干的科级公务员。小A从小到大,得到过无数的奖状。但是小A并不快乐,对这些奖也都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
有一次,小A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现场作文比赛,结果名落孙山,比名落孙山更严重的是,他的作文只开了一个比较拙劣的开头,就写不下去了,这跟以前他的作文获奖经历完全不搭。老师找到小A的妈妈询问此事,但小A妈妈反而怪老师,比赛就应该事先好好准备,为什么突然现场写作,孩子根本没有心理准备,当然考不出好成绩了。因为这件事,小A连续几个星期都闷闷不乐,好像给班级丢了脸,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经过深入交谈,我了解到,小A以前的大部分奖项,其实背后都有妈妈的功劳,为了让小A获奖,他妈妈几乎调用了所有的社会资源,征文比赛,请来作家帮助修改,科技比赛,找的是最好的辅导老师,替他完成作品,甚至电子报设计比赛,直接叫她老公公司里的设计师操刀。
我告诉小A的妈妈,你这样做,看似对孩子好,其实已经对孩子造成了最深的伤害,你就是典型的“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最大的特征,就是帮助孩子完成本应该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孩子本可以凭借自己能力做到,但却被父母活生生打断了成长的机会。
在幼儿时期,这些父母会不厌其烦地指挥孩子的行动,包括玩耍的方式,孩子几乎没有独处的时间。在小学阶段,他们会确保为孩子挑选自己满意的老师或教练,为孩子选择朋友和活动,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总是手把手替孩子完成。到了初中,孩子成绩一有波动,就替孩子到处找自己认为优秀的辅导老师,自作主张安排课外辅导班,孩子的情绪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立刻打电话给老师。
直升机父母的实质,其实是“过度育儿”,往往是由于以下几个心理机制造成的:
1、焦虑感
直升机父母本身大多是优秀人士,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抱有深深的焦虑感,深怕孩子不够优秀,甚至是失败者。他们接受不了孩子平庸的结果,所以在这种焦虑感的带动下,他们会越来越倾向于给孩子营造易于“成功”的环境。
2、不安全感
这跟焦虑感有点类似,但不同。不安全感往往是害怕对孩子和他的成长环境失去控制,这种心态反而容易出现在自身不那么成功的父母中,他们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觉得这世上充满不公平的竞争,为了让孩子赢得竞争,自己就要替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3、过度补偿
当父母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亏欠孩子的时候,就会做出过度补偿的行为,用过多的关注和监控来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
4、来自其他父母的压力
当身边其他的父母是直升机父母时,可能会引发类似的反应,容易产生一种自责,如果自己不像那些父母这样为孩子努力,就是个不称职的父母,从而加入到直升机父母的行列。
尽管几乎所有的直升飞机的父母都怀着良好的意愿出发,但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却是灾难性的。
首先,孩子失去了他最宝贵的探索和挑战的机会,自信心和自尊都大打折扣。因为他们会想:“爸爸妈妈根本不信任自己能做好这件事情。”久而久之,他就开始害怕独自挑战,也失去了自我发现的乐趣。
其次,过度养育会引发孩子的焦虑感和无力感,让他们的情绪变得沮丧。尽管有一时的成功,但孩子心里清楚,这种成功是含有水分的。而且,他会明显觉察出父母的焦虑和急躁,从而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在父母无法帮助他们时,就无法独自应对压力和失败。
最后,孩子会失去自我认同和权利感。因为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他无法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也无法获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技能,对自我认同度会降低,长大后,极容易造成可怕的“空心病”,失去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最近,报刊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假“神童”的报道,比如小学生研究癌症课题获奖等等,其实,在这些假“神童”的背后,都站着一对直升机父母,是他们绑架了自己的孩子,却从来没想过,给孩子降落伞,让他们平安落地。
所以,请不要当直升机父母,多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在失败中历练,最后走向真正的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