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三卷 个体创业 2
迎来送往,尽是穿制服带大盖帽的工商税务的工作人员,肖玉珊笑脸应酬,总担心贾达会嘴上惹事,她三翻五次地叨念他,还是挡不住他过嘴瘾,什么两个爷爷八个爹,爷爷刚走,爹就来了。她看到树大招风,一段时间上交了营业执照。还清退了20个车间的女工,退了租用的废旧车间,到了一个较为偏僻的街上,廉价租用了一间小门头,留下一台毛衣编织机自己操作,干些零打碎敲的活儿,其他所有的机械就储藏在房东后院的偏房里。
相对隔壁的一阵阵电锯和电刨子的噪音,肖玉珊的毛衣编织机的声音算是小巫见大巫了。隔壁,是卖家具的老郑,雇佣了两个工人,自制自卖木工家具。因为是隔壁,她也就熟悉了老郑,了解了他的行业起步以来的历史。 他16岁放羊半年,回到村里学木作活,弄耙齿,上工地去拉链子大锯。去年他注册,又投入2000元用来买实木木材,雇佣了俩个人干家具,在这里租用了不足30平米的两间简易房子,每月每间15元,这个空间仅仅容下两个大立橱,高低柜。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肖玉珊继续她的小作坊式生产。她会不时地想起过去的草编生活,草编这个行业,混钱少,心里踏实。那时用纸叠纸篓,4毛钱一个。用棒子皮编地毯,用茅草、蒲子根和柳条编小筐,一个小筐4毛钱。一块地毯6毛4分钱。那时,手工编织品可以出口,县城里有外贸局工艺股,各个乡镇都有外贸站。村里家家户户干这个,晚上夜里,二里地外能听到悠锤子的声响。
那时候,她还是姑娘,她从表姐处学编纸篓,纸篓一个4毛钱,20个就是8块钱,能买一袋子化肥,这让街坊们羡慕不已。忽然有一天,省城的一位花店老板慕名找到她家,请她按图样加工一批花篮。为了编好样品,她整整干了个通宵才将样品赶制出来。客户看了样品十分满意,要以每个10元的价格再定做10个大花篮。她仅用10天就交了货,挣了100元。父亲再次把她的钱给赌没了。她想用自己挣的钱买了一辆飞鸽牌小轮自行车,铮亮的辐条,心里那该多美啊。但那只是她的梦想,钱已到家,好赌的父亲肖明岭偷着把钱给赌光了。想方设法的藏着攒钱,她终于买回来一辆崭新的飞鸽自行车。
她从外贸公司刚回村的时候,继续摸索着干着柳编活儿,太阳高照,柳条发干发脆,不好上手,必须一边晒着一边淋水,柳条才好使,这个活有技术含量,农忙农闲两不误,编手要有手劲,巧劲,眼色要好,心灵手巧。为了找销路,她借来舅舅家的破自行车,有时也坐客车,带着样品,一连几个月奔走数千公里,在省城的大街小巷,推销自己的花篮。为了设计出新颖别致的花篮,光读书笔记就写了几十本,设计草图画了数万张。有时在途中突然有一种灵感,她忙惊喜的用笔在车票上钩勒出一种或几种美丽的图案,有好几次车到了圆铃镇车站,她竟忘了下车。因为热爱,她从未感觉到累,每当设计出一种新花篮,都是她最开心的时候。她的小侄子黎黎,从小就知道爱惜姑姑的草稿纸,凡是带着铅笔图样的纸张,他不触动不乱撕。
她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品质一直伴随着她的生活,不论在外贸在家里,在钩绣厂还是自己的毛衣编织厂,她一直在发挥她的天赋优势,发自内心地热爱手工制品。每到换季,她总要整理衣橱,一件枣红色手织的毛衣虽已陈旧,她却一藏了多年,每次收拾衣物,她总要拿着毛衣静静地坐上一会,阳光透过窗子斑驳的洒在身上,闻着上面光阴的味道,看着已经脱落的颜色,心里温暖如春。这是表姐为她亲手织成的,那是她结婚前的一个月,表姐说送她一件毛衣,于是就买了二斤上好毛线,为赶在她出嫁前织成,表姐几天几夜不眠不休。
她开毛衣编织门头时,社会上流行手织毛衣,几团毛线,几根毛衣针,在手中穿梭,飞舞,各色花样便呈现其中。那一针一线在女子灵巧双手里上下翻飞,织进了几多的相思和温暖。很多技术娴熟的女子,坐在那里,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手里的毛衣针却灵活飞舞,令人叹为观止。 她年少时,羡慕之余也曾想过为家人织一件毛衣,可几天下来,才发觉这实在是一件累人的活计,双手,脖子,眼睛,肩膀,没有一处不疼,勉强织成坎肩,便再不肯继续,于是放弃。可她结婚后给父亲打的毛线棉手套,父亲戴在手上,走在哪里戴在哪里,眉飞色舞地炫耀女儿的孝心。
她最先下岗,就与丈夫,东借西凑,借3000元,购买了一台“brothers”牌的毛衣编织机,当时是本县的第一台编织机。从小就喜欢使针弄线熟悉柳编的她便与这七彩的编织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学技术,她经常跑到省城那些加工毛衣的商店去学习,从毛衣的款式到颜色的搭配。她注册了温馨牌毛衣,开始经营,客户买毛线,来料加工,自己收点可怜的加班费,勉强维持生计。相比纯手工毛衣,机器活儿结合手绣的装饰花,节省时间,轻薄暖和又美丽。虽然已经以机器为主了,一针一线的手工还是必不可少。她替客户挑扣子钉扣子,也能根据客户需要给毛衣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