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界 | 水兵: 循吏如塔耸人间 ——唐州好官赵尚宽与北宋两大文豪的新渠新田诗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循吏如塔耸人间

——唐州好官赵尚宽与北宋两大文豪的新渠新田诗

文|水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像天下所有的河流一样,这是一条母亲河。她所有的风情就是这片土地的风情,她所有的苦难和荣光,就是这里人们的苦难和荣光。深水藏蛟龙,鄽阛出人杰。她的波光里,涛声里,浆声灯影里,蕴蓄着历史和沧桑,过去和未来。

唐河,沉积着这些元素和符号,人物和故事。

  一座古塔说兴衰

唐河十八弯,弯弯都像船,负载历史去,烟雨在眼前。弯弯唐河,依一片高冈蜿蜒流过,唐河县城即在那在那冈水之畔。远远望去,只见苍天与大地无缝而接,高天之下,大地之上,巍巍然,一座高塔挺拔而立,淡定而从容。

“唐河有座塔,离天一丈八”,这句在南阳一带广为传诵的顺口溜,充满谐趣,也蕴涵着唐河人的自豪感。在这片土地上,这座塔是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人文景观,其心理高度远远超出历史上其他任何的实体建筑。不管地名不断变换,人口增减不定,唯有这座古塔历经风霜,骨体依旧,容貌依然。这被一代又一代唐河人视为故园象征、精神依托的宋塔,承载着太多的精神指向和乡愁符号。它已不再仅仅是佛教建筑,而是成为超越宗教,超越时空的心理上永恒的地标。它温暖,神秘,它从史料和口传中已成为唐河的一座永不湮灭的心灵灯塔。这座塔叫做泗洲塔,又名菩提寺塔,始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即公元1095年,是一座八角十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高近五十米,设计精密,构建宏伟,仅次于开封铁塔,屈居河南第二。

一般来说,恢弘的建筑,必连接一段辉煌的岁月。而高大华丽、追求庄严神圣感的佛教建筑,更是多建在经济发达、财富汇集之地。河南大学名教授程民生在其专著《宋代地域文化》中指出,宋代佛教地域分布存在若干规律:其一,文化发达之地与佛教兴盛之地基本相一致。凡是佛教兴盛的地方,文化一般来说也是发达的。佛教的发展,依仗于文化的发展,并且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二,佛教兴盛据点多在通都大邑、人口密集之地。各教兴盛的具体标志是寺庙的规模和数量、僧尼和信众的多少,经济基础正是宗教最好的基地,广播布施,经济和繁荣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那么,唐河的这座宋塔有着什么样的经济、文化背景呢?宋时的唐州又是如何获得包拯、王安石、苏轼等人高度评价呢?撩开历史的吉光片羽,让我们看看这片土地上兴衰成败、屡衰屡兴的往事和故事。

  沃壤竟成榛莽野

唐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也是首批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全县现有人口130多万人,耕地面积250万亩,年产粮食约11亿公斤以上。基于以上事实,我们不能不为北宋前期的数据感到震惊:北宋仁宗末年,唐州人口仅有6155户。

唐州与唐河县并不是一个概念。据唐河文史研究者申光亚先生介绍,唐宋时,南阳分为唐、邓两州,唐州下辖五县:泌阳(即今唐河,今驻马店泌阳县是明代时唐河一个镇分拆而成的)、湖阳、比阳、桐柏、方城(宋庆历四年被废为镇,归南阳县,属邓州)。整个唐州人口不过6155户,按每户5人粗略估算,如今生活130多万人的地方,当时仅有3万多人或更少。

或许有读者说,现代人口与古代人口没有可比性,但即使与前代相比,宋朝前期的唐州人口也少得可怜。据史书记载,在唐肃宗乾元年间(公元758年--760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后的唐州,人口也才达到42644户。宋仁宗末年,唐州人口仅有唐肃宗时的1/7,不能不让人觉得少得奇怪。

其实在宋朝初年,中原地带人口稀少是普遍现象。唐末、五代前后八十年的战乱,中原地区都是军阀争夺的核心区域,昔日富庶的田野,变为血流成河的战场。兵燹令中原人口大减,《宋史》载:“宋太祖受周禅,初有州百一十一,县六百三十八,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平均每县约1500户,7000多人。史料显示,当时中原地区百户以下的县不在少数。即使到了宋朝建立十多年后的宋太宗时期,开封周围二十三州的数千里沃野上,得到耕种的土地仍不足1/3。

到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时期,因澶渊之盟的订立,内忧外患基本消除,天下趋于稳定,真宗皇帝关注民生,亲自过问改良粮种、救济灾荒之事,北宋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随之迅速增加。北宋第四个皇帝宋仁宗在位40余年,此人“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他在位期间,北宋进入鼎盛时期,人口也有突飞猛进的增长。

因此唐州的情形有点奇怪,在宋仁宗末年,也即宋朝建立近百年、澶渊之盟后半个世纪,该州人口竟然仅6155户,约相当于北宋建立时的平均水平,不能不令人惊讶。个中原因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可推测,大约在五代的动荡中,该州遭受的破坏格外严重,进入宋朝后,自然也会有所恢复,但恢复的速度十分缓慢。

偌大的唐河县,仅有几万人,该是什么样的面貌?人烟稀少,举目荒凉,这样的字眼,可能尚不足以表现100多年的沉寂,有人用了这样的词句:“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

人口太少,税收也就少得不像话,于是仁宗末年有了废除唐州之说,据《宋史》记载:“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廉洁能干的官员走马上任,他,改变了唐州的面貌。

循吏一举兴唐州

《宋史》篇幅,居二十五史之冠,其《循吏传》收12人,竟然有两位是因复兴唐州入选的,可见当初在唐州发生的巨变影响之大。有人认为,在这十二位循吏中,如果就经济角度而论,复兴唐州的两位贡献最大,而开启这项事业的赵尚宽“其功尤大”。

(赵尚宽像)

民国《平阳县志》卷二十六,职官志五有名宦列传赵尚宽的详细记载。

赵尚宽于宋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任唐州知州,此人是真宗朝参知政事(副宰相)赵安仁的儿子,属高干子弟,但他能出任知州,却并不是凭借父亲的人脉关系。赵安仁是寇准的得意门生,写一手好字,是当时汴京书法第一人,且博闻强记,前朝典宪,今朝诏旨敕文,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答谢文书,均能倒背如流,一字不误,堪称真宗朝的一本活字典,深得真宗信任。不过,在真宗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赵安仁却因“站错队”被罢了官。  在后宫嫔妃中,真宗深爱刘妃,刘妃不仅温柔美丽,且生性机敏,通晓书史,对国家大事也颇具见识。真宗批阅文件,刘氏常陪伴左右。凡有疑难,刘氏总能提供恰当的建议,故此令真宗既爱恋又信任。其时真宗皇后已去世多年,真宗有意立刘妃为皇后,但他深知此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刘妃出身贫寒,曾嫁给一位银匠,偶遇还是襄王的真宗,得到宠爱。真宗是真心爱她,并且终生感情不变。为了让刘妃坐上皇后宝座,真宗煞费苦心,他试图得到参知政事赵安仁的支持,不料赵安仁却坚决反对此事。真宗龙颜不悦,权臣王钦若又从中挑拨,真宗即罢了赵安仁的官。后来刘妃终于坐上皇后宝座,并在真宗去世后主持朝政12年。总算宋朝皇家比较宽仁,赵安仁才没有倒大霉,因此赵尚宽没受牵连就算不错,并没沾老爹多少光。

赵尚宽曾任平阳知县,一次邻县十几个“大囚”越狱脱逃,“杀居民,将犯境”。尚宽命“公安局长”趁这些暴徒还没进本县之时,火速赶去缉捕,因为此时那些人最为懈怠,没有防备,结果“悉获之”。后来他升任忠州知州,仍表现出众,重大政务善寻头绪,紧急事务则处变不惊,政绩卓然不凡。嘉二年,他因全国考核第一,被朝廷寄予厚望,调任唐州知州。面对当时要废唐州为县的汹汹朝议,赵尚宽很不以为然:“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在别人看来,唐州是积重难返,但在赵尚宽看来,唐州却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

但唐州毕竟榛莽遍地,百废待兴,从何处着手?什么样的支点能撬动已沉寂百多年的唐州?想必当初赵尚宽也“如坠五里雾中”。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走访父老,翻阅地方史志,赵尚宽终于发现一条重要的线索:唐州原本有过发达的水利灌溉体系。西汉时,召信臣、杜诗先后任南阳太守,这两位后来入了汉代《循吏传》的官员都廉洁干练,他们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造福南阳,被合誉为“召父杜母”,父母官一词即由此而来。而召信臣所修陂渠体系,主要在唐州境内,昔日百姓称之为“召渠”。如果找到其故迹,水利乃农业之本,农业乃经济之本,经济乃百业之本,兴修水利无疑能成为复兴唐州的关键!如果能找到召信臣水利体系加以恢复,不仅可以免去勘察设计之劳,还可以大大节省挖渠工程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

赵尚宽按捺住内心的兴奋,继续查找史料,寻找更多信息,终于找到了一张召渠图。循着这张图提供的线索,他在榛莽荆棘中长途跋涉,摸清了湮没在草莽中的召渠故迹,于是请求朝廷派出军队,疏浚召渠的干渠和三个水库,很快兴修了能灌溉万余顷农田的水利工程。  整修召渠的消息,在中原大地不胫而走,很多流散到各地的唐州人闻讯喜归故土,赵尚宽又指导他们开挖十多条支渠,相互引水灌溉、排涝。一年后,“四方之民来者云布”,“淮之南、湖之北”,乃至湖南长沙一带的人纷纷前来。赵尚宽请示朝廷,按照人口多少,将荒田分给前来的百姓,又引进南方高产稻种,用官款贷给百姓买耕牛,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拓荒,到第三年,唐州人口增加了万余户,“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的原野,逐步变为万顷良田。至此,“唐之土不可贱取”,地价已经升值不菲。这一年,唐州周边皆因大雨形成涝灾,唯独唐州因水利工程完善,能灌能排而获得丰收。随着农业的复兴,唐州饲养业、商业也逐渐兴旺,“船漕车挽负担出于四境,一日之间不可为数”。

奇迹般的复兴,唐州令不少百姓对赵尚宽十分崇拜,他们为自己的知州修建生祠,供奉他的画像,每逢节日前去膜拜,为他祈福祝寿。

  政绩倾倒大文豪

(苏轼像)

在赵尚宽出任唐州的第三年,苏轼服丧期满,由四川返回京师开封,途经唐州,震惊于此地神奇的变化,不禁诗情大发,写下《新渠诗并序》,自愿为赵尚宽“招怀远人”做广告。苏轼《新渠诗(并序)》:

庚子1060 正月,予过唐州,太守赵侯始复三陂,疏召渠,招怀远人,散耕于唐。予方为旅人,不得亲执壶浆箪食,以与侯劝逆四方之来者,独为新渠诗五章,以告于道路,致侯之意。

新渠之水,其来舒舒。溢流於野,至於通衢。渠成如神,民始不知。问谁为之?邦君赵侯。新渠之田,在渠左右。渠来奕奕,如赴如凑。如云斯积,如屋斯溜。嗟唐之人,始识粳稌。新渠之民,自淮及潭。挈其妇姑,或走而颠。王命赵侯,宥我新民。无与王事,以讫七年。侯谓新民,尔既来止。其归尔邑,告尔邻里。良田千万,尔择尔取。尔耕尔食,遂为尔有。筑室於唐,孔硕且坚。生为唐民,饱粥与饘。死葬於唐,祭有鸡豚。天子有命,我惟尔安。

大约与苏轼写这首诗同时,王安石也写下《新田诗并序》赞誉赵尚宽。有趣的是,宋代两大文豪都选择了四言诗,大约赵尚宽所为,令他们更多地联想到了古代贤者,因此创作了类似《诗经·国风》的诗篇。王安石写道:

离离新田,其下流水。孰知其初,灌莽千里。其南背江,其北逾淮。父抱子扶,十百其来。其来仆仆,镘我新屋。赵侯劬之,作者不饥。岁仍大熟,饱及鸡鹜。僦船与车,四鄙出谷。今游者处,昔止者流。维昔牧我,不如今侯。侯来适野,不有观者。税于水滨,问我鳏寡。侯其归矣,三岁于兹。谁能止侯,我往求之。

诗的结尾处,王安石表达了唐州百姓的忧虑。宋代地方官任职三年,赵尚宽任期将满,谁能将他留下来呢?  赵尚宽的事业,不仅打动了来到唐州的人,也在朝廷中引起了极大关注。三司使包拯核实他的所作所为,上书朝廷,请求延长赵尚宽的任期。包拯在奏折中说:“唐州治四县,田入于草莱者十九。知州赵尚宽兴复召信臣渠并境内之陂渠,下溉民田数万顷。非独流民自归,又有淮湖之民至者万户。请留再任……”  宋仁宗接到包拯的奏折,对赵尚宽十分欣赏,下诏褒扬,并同意包拯的请求,令赵尚宽继续担任唐州知州。  此时的唐州,“榛莽者尚多”,复兴之路方兴未艾。尚宽在唐又生活了两年。

尚宽离开唐凡几年,农田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众多,王安石、苏轼就写下了《新田诗》、《新渠诗》等诗作来歌颂赞美他。尚宽后来做官一直做到司农卿(农业部长),死后,皇上下诏重赏他。

历史兴衰,代有更替。自古为民做事者都留在了人民心中。像这数百年来的泗洲塔,永远矗立在大众心中。

或许正是这样贤达有为的好官赓续的滋养浸润,才形成了唐河这块地域独特的文化性格,上进有为之士辈出,一代代出现了一些颇有成就的进士,而进入现代,仍是人才辈出,如著名的“三冯”,冯友兰是哲学史家,冯景兰是地质学家,冯沅君则是文学史家,此外还有著名史学家徐旭生,著名诗人李季、作家宗璞等。唐河籍当代作家也不乏其人,如以《五月》、《匪首》等小说闻名文坛的田中禾,以长诗《幻河》饮誉诗坛的马新朝,以豫剧《程婴救孤》震动戏剧界的陈涌泉,以诗歌散文渐出文坛的汗漫、水兵等,都是土生土长的唐河人。人才辈出可能与风水无关,但却不能不归因于一种人格风骨的精神传递。

好官当如是,高塔耸人间!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水兵,本名乔海军,男,1966年8月出生,河南唐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河南省散文学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诗刊》、《中国作家》、《散文》、《散文选刊》《散文世界》、《散文家》、《西部散文》、《西部散文选刊》、《莽原》、《当代小说》、等多家刊物发表诗歌、散文500余(首)篇,获“中国首届散文精英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中国散文百篇奖、中国散文排行榜上榜作家,中国旅游散文金牌作家。“南阳作家群骨干作家”。作品入选多种散文随笔集、年选和大中学生课外阅读及语文阅读试题,已出版散文、报告文学作品集九部。现为躬耕《文化南阳》主编,《大自然文学》社长兼主编。

(0)

相关推荐

  • 新田赋【杨春坡】

    唐州故府,耕读实先.千秋宏志,万亩良田.天下粮仓之重,人间庶地可前.百里行来,阔野涌金流翠:高台瞩目,繁村连径环川.闾巷相闻鸡犬,林墟隐绕炊烟.苗荣沃土,民乐丰年.得地利而物丰,逢时宜则士贤.但感于皇 ...

  • 剑法高强的北宋进士李光辅被宋真宗斥退,告诉了我们赵宋武力羸弱的真相

    赵宋王朝被很多学者赞颂为"华夏文明造极之盛世",不过这显然是基于其文教上的成就而言的,尽管这个王朝经济发达.民生富庶.文教也极度昌盛,但由于它在立朝之初就失去了燕山屏障,始终面临着 ...

  • 散文界 | 水兵: 春天的歌谣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春天的歌谣  文|水兵 春风,春雨,春花:小河,薄雾,轻纱:燕子,黄鹂:虫子,小草:大地,田野:蒲公英,苜蓿花,--,春天里,万物生.生命如一把锋利的刀,谁也挡不住,即便 ...

  • 散文界 | 汴梁客子逸: 访大云寺塔记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访大云寺塔记 文|汴梁客子逸 家有名山胜水,不必亲自去登攀朔游,别人也会用了清词丽句来描写,用鲜艳色彩去涂画.我家虽地处一望无际的百里平川,却是穷乡僻野.既无好山水,便无 ...

  • 张穆楷书《汉书.循吏传.文翁》四屏

    张穆(1805-1849年),初名瀛暹,字石舟,亦字石州,山西平定人.清代著名的爱国思想家.地理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致力于西北边疆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写下了<蒙古游牧记>.<俄 ...

  • 循吏风范

    循吏风范 孙谦.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布恩惠之化.恋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之.一无所纳.齐初为钱塘令.御繁以简.狱无系囚.及去.百姓载缣帛送之.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借空车厩居焉.梁天监时.为零 ...

  • 循吏纯臣

    循吏纯臣 狄仁杰.为豫州刺史.诏命治越王 贞等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五千口.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仁卹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澧州.道过宁州.(仁杰曾为 ...

  • 循吏

    ​其他若内丘马旭.桐庐杨信.北流李禧.洋县王黼.保安张庸.获鹿吴韫.扶风宋端,皆当宣宗之世,以九载奏最.为民乞留,即加秩留任者也.时帝方重循良,而吏部尚书蹇义尤慎择守令,考察明恕.沿及英宗,吏治淳厚, ...

  • 王源,字启泽,龙岩人。永乐二年擢进士,授庶吉士循吏

    ​王源,字启泽,龙岩人.永乐二年擢进士,授庶吉士.改深泽知县.修学舍,筑长堤,劝民及时嫁娶,革其争财之俗.数上书论事,被诏征入都,又论时政得失,忤旨下吏.会赦复官,奏免逋负.岁饥,辄发粟振救,坐是被逮 ...

  • 【散文界 】 苏天真 | 失落的王大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我若有所悟 疑似触碰到地名蕴含的深意 / 王大 ... 大风吹 刘惜君;王赫野 - 天赐的声音第二季 第12期 从卑下开始 到超越而止 ... | 我曾在梦中无数次走进王家花园 ...

  • 【散文界 】 曹矞 | 拜谒仓颉

    洛南因仓颉而闻名 仓颉因造字而永恒 ... 清平调 周深 - 化身孤岛的鲸 周深翻唱精选Vol. 1 在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历史画卷里 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 - | 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