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可你的人,你说什么都是理”:婚姻中不要说服,要相互妥协

本期情感观点关键词:认知。

朋友找我诉苦,说他的老婆“蛮不讲理”,然后列举了一大堆日常生活中两人的争执例子。

我发现他们之间的争执,大多都是一些观点上的差异导致的。

于是我问他:“你跟你老婆争论,想要获得一种什么结果呢?”

他回答:“我只是就事论事,跟她讲道理而已。”

在网上流行着一种说法:“不要试图跟一个女人讲道理。讲输了是你输了,讲赢了还是你输了。”

每个人因为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眼光见识等不同,会形成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观点和认知。所以在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种事物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

理解不一样,两个人就不太可能真正做得到“就事论事”。

也就是说,生活中的一些争论,结果并不是最核心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在面对认知差异时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

01:“无知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心理学上有一种认知偏差现象,名为“达克效应”,全称为“邓宁-克鲁效应”。

简单理解这种效应,其实就是一句话:越是无知的人,越喜欢高估自己;而能力越强的人越倾向于低估自己。

记得罗翔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就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自豪感。”

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那些越是没什么真本事的人,反而越趾高气昂。

有句俗话说:“一瓶子不响,半瓶水哐当。”那些真正懂知识、懂道理的人通常都是很谦虚低调的,反而那些一知半解的人才会自吹自擂、到处显摆。

当我们了解了“达克效应”之后,再回到和女人讲道理这个问题上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方面是很多女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某些方面的认知有所欠缺,所以不愿意听你所讲的道理;

另一方面是当你试图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对方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也并不是真的很懂。

一是你自己的认知本身也不透彻,所以才会喜欢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对方;二是你根本不懂如何跟对方和睦相处。

也就是说,像我朋友那般抱怨对方“蛮不讲理”的行为,从侧面也证实了他自己也是一个“无能”的人。

特别是在婚姻关系维系中,一味只知道抱怨对方缺点的人,自己本身也好不到哪里去。

02:“不要跟外行争辩,因为认知不是一个层次”

我认识一个老板,以前就是做传统行业发家的,赚了一点钱,于是开了一家互联网平台公司。

但是公司开了半年不到就宣布倒闭了,原因很简单:不接受任何人的建议。

据了解,这个老板之所以从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是因为上网看到一些营销号的“商业模式”短视频。

也不知道是心血来潮,还是被这些营销号洗脑了,便在购买了这些所谓“大师”的课程,听了几次课之后便毅然决然地开了家互联网公司。

终于在半年烧掉几百万后实在扛不下去关掉了公司,而在这半年里有,他挖来的资深互联网职业经理人给了他无数建议都被他否掉了。

在公司即将倒闭之前,职业经理人在又一次跟这个老板激烈争辩之后愤然离职,并引用郭德纲老师的话发了个朋友圈动态:

“不要去跟外行争论,你一个内行跟外行吵架不丢人么?”

当我们以为那些不懂的人会很心虚而不敢说话时,你会发现实际上越是不懂行的人,越理直气壮。

网络上频繁出现的“杠精”、“键盘侠”理论上都属于这样的情况。

所以当你跟一个认知结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人争辩时,其实就是在浪费你的时间。

03:“不认可你的人,讲道理是无用的”

想起前时尚芭莎执行主编于小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年轻人掏心掏肺讲道理。”

深以为然,曾经我们也听了很多前辈、长辈们给我们讲人生的大道理,但真正听进去的有多少?还不都是当自己亲身经历了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长辈们说的话确实有道理。

为什么讲道理是最无效的努力?原因有二。

第一,在我们认知范围内无法深刻体会那些道理的意义所在。

在年轻的时候,经历少、见识短,所以无法设身处地理解过来人所说的话。

这是因为我们受限于自己的认知结构,难以体会“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的重要性。

第二,我们有属于自己的认知理解,所以内心并不认可长辈们的话。

相对于“无知”来说,错误地预估了自己的认知才是最可怕的。

那些初中就辍学的人,看到很多学历不高的人也赚到了钱,所以坚定地认为“读书无用”。对于很多过来人的劝说根本听不进去,因为他们并不认可。

等到他们真正辍学在外打工的时候,才体会到学历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

不要试图跟认知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就像你永远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不认可你的人。

结论:婚姻关系里,不能说服对方,只有相互妥协。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上来,无论是我们平时为人处世,还是经营婚姻关系,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不要跟层次不同的人争辩,也不要试图通过讲道理来说服一个不认可你的人。

婚姻中的两个人,本身就各自具有完全独立人格,所以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能够做到认知观点完全一致。

那么这时候一定需要有一方做出妥协和让步,否则婚姻关系一定会因为认知偏差所带来的争论争辩而越来越差。

其实我们转念一想,何必要跟相伴自己身边的人多争辩呢?即便对方有错误的认知又如何呢?只要没有超过原则底线,或者只要没有给家庭带来什么负面影响,你让一步又能怎样呢?

所以,在婚姻关系里,不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对方,真正和睦美满的婚姻是需要相互妥协、相互容忍的。

认可你的人,你说什么都是理;不认可你的人,讲再多大道理都是枉然。

真正爱一个人,是不会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对方的;

真正爱一个人,更不会用责备下属的口吻来教训对方。

维持婚姻关系的和睦,需要我们承认双方的认知偏差,尊重对方的认知结构,用适合的方式来相互成长。

(0)

相关推荐

  • 答读者问:我如何才能找到合适伴侣,拥有幸福婚姻

    前几天,我的后台收到一条这样的留言: 孙老师:我正值适婚年龄,并且觉得配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并且自己的三观也在慢慢完善,能深刻体会到如果娶个三观不合的媳妇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 ...

  • 对待蠢人的最好方式是,不要跟他讲道理

    叔本华说:"每一个人在其他人的身上只能看到与这个人的自身同样多的东西,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智力去明白和理解其他人." 就像一个人十八岁的时候读<红楼梦>和八十岁的时 ...

  • 做人,不要太爱讲道理

    文/唯晨 同什么样的人相处会让你觉得舒服呢? 相信不少人的答案会是被对方理解,有面子又有里子,讲话时完全放松,根本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出丑,因为你明知道即便不小心出了纰漏对方也会给予温暖的理解和包容. ...

  • 5个高情商聊天方法,让你一开口就征服所有人

    花3分钟学会这5个简单的高情商聊天技巧,让你一开口说话就让让别人感到舒服. 一.成本互换原则 当有人向你提出借钱.借物.提建议等要求时,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很容易处理.如果是好朋友,看到尽力帮忙,反 ...

  • 思辨与感悟 2.讲道理与讲规律

    人生就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听别人讲道理,需要一种定力.耐力,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听是一个层次:愿意听是更高一个层次:认真倾听是一个难得的层次.听了道理,明白了事理是否进行信息的加工,理 ...

  • “两头婚”冲上热搜,才知道有很多人还陷在不平等的婚姻中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编辑|翻译|校对|美编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 ...

  • 每个人的姓氏族谱都在这里了,一分钟认祖归宗!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中,产生了非常多的姓氏,古人把常见的姓氏编成了百家姓,现在最常见的姓氏也有好几百个.以前咱们都是有家谱的,后由于某些原因现在保存都不完善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姓氏从哪里来,祖上是谁,家 ...

  • 苏州人的软糯都在糕里

    <城市商报>2021年05月07日 A02版 前些天有朋友发消息说:"已经开始卖炒肉团子了."炒肉团子?这不是咱号称苏州入夏的标志,初夏时节的时令佳品么?刚进入立夏,炒 ...

  • 哪几个月份出生的人,天生好命人,后代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当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候,人难免会吃苦,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可以让所有的苦很快消散.原本平淡艰苦的生活会因为有了一个高尚的人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几个月出生的人都过得很好,每个人都是中龙凤! 农 ...

  • 皇帝身边的工具人,朱棣谁都信不过的时候开始重用太监了

    让我们把视线再投向明初永乐年间,成祖朱棣终其一生有一块心病难以消除,那就是建文帝的下落.有人说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时,在宫中纵火自焚身亡,也有人说,他趁乱秘密潜逃,传闻有模有样,坊间不时有建文帝在某地出 ...

  • 聪明易被聪明误,那些真正成事的人,看起来都有点“傻”

    中国人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说过:"自作聪明的人是傻瓜,懂得装傻的人才是真聪明." 不难发现,生活中那些看起来"聪明&quo ...

  • 真正有福报的人,身上大多都有4个特质,灾祸不侵,福气自来

    真正有福报的人,身上大多都有4个特质,灾祸不侵,福气自来

  • 99%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错误的!(深度)

    来源:水木然学社 世界上99%的人都活在一个错误的世界里,他们看到的都是各种假象,而且乐此不疲.   <孙子兵法>里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意思是:你看到的是虚的,往往是实的:你看到的实的 ...

  • 宋朝人的美,都在画里

    美,只需一角 千年前,宋徽宗出了一道考题,根据"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画. 蒋勋说这道题考的不是画,而是"嗅觉". 果不其然,在千篇一律的都是花朵簇拥着马蹄的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