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技击中的力学原理,懂得这些,实力上升一个档次
习武之人并不是莽夫,武术本身就讲究以弱胜强,以小博大,而不是只靠蛮力制服对手。练武之人可能不善于表达,因此一些原理他们也讲不明白,但是运用起来却是出神入化。比如进行武术的技击对抗,就必须懂得一些力学原理,方能手随心转,以巧取胜,以弱克强。
一、杠杆原理的运用
俗话说“称砣小压千斤”。这里面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杠杆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力臂越长越省力。从某种角度分析,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活的杠杆系统,可以简单分为三个系统:上肢系统、躯干系统和下肢系统。通常,下肢系统作为支撑体重的形式出现,这是因为必须要有一个支撑点,才能谈得上力的作用。没有脚和腿的有力支撑,身躯和上肢的力量就无从发挥。而武术中常说的“消肩”“力从腰发”,正是杠杆用力的一种形式。
因为人的重心是在腰部,把力点溶在腰部,无疑等于加大了杠杆力臂的作用,而比单纯的手力,臂力强胜许多倍。又由于人体是活杠杆,如果局部受到力的作用,必将引起全局的连锁反应。因为人体具有保护自已结构不受损害的天赋本能。因此简单的推拿手法往往不起最后决定胜负的作用。我们必须把力集中使用于对手的某个局部,才能造成真正威胁对手的力量。因此,必须善于使用两只手,能动地造成力的支点,使力集中作用于指、腕或肘等,造成对手局部受力的被动状态,迫使对手就范。
二、重心原理的运用
由于地球球的引力,万物都存在着自身的重量。而重心则是物体内部重力中心的所在。重心的位置直接影响物体与地面的关系。重心高的物体是不容易维持平行的。人本身是个活体,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使重心下降,使自己站得牢固。屈膝弯腰正是降低重心的手段,况且由于腿的蓄势,使在降低重心的同时,又保持着运动的极大灵活性。
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真正的对抗,两手交搭相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因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观。善于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往往能够克敌制胜,根据这个原理,对手从上进攻,自己即可直往下部,由于对手作为支撑反作用力的底部被袭击,因此其上部手的作用也就大大削弱,以致不能造成什么威胁。对手用力揪拉自己双臂,自己可轻提一脚,巧用莫家拳绝招撑鸡脚,而充分运用对手之力以还其身。对手用力越大,遭受的打击就愈重,真可谓以巧取胜。而对手盲目用劲则可渭自讨苦吃。
四、斜面与旋转的运用
在力学上,斜面与旋转是省力的。而在拳术的具体运用中,更要有意识地运用斜面与旋转的原理。旋转可以使防护面积增大,可以加强力的作用,时间,使运动更加稳重、有力、定向。旋转的物体具有化解来自任何方向力的作用,旋转的拳头不容易擒拿。而斜面也同样可省力,采取一定斜度的手法推手,往往使自身的整体性更完整,而使对手难于应付。
五、受力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力学中受力大小与面积成反比例关系。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将针刺入很厚的布内,这是因为针尖很细的缘故。即使不借助任何工具,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一原理,比如,洪家拳中的炮式握拳、把拳头捏紧,让中指比其它四指更为突出,像架住一门炮一样,这样的拳头就比平常的握法更好,用同样的力打出去,所获得的力的作用就会更大。
六、用力时间和距离
加大力作用时间和距离会增加力的作用。人是活体,在拳术中很多是讲究如何快速取胜的。但在绝对优势或对手背势的情况下,何尝不可以大幅度增加运动距离,以获得雷霆万钧之势,而进行最有威力的进攻呢。
七、惯性
惯性是技击对抗中顺势借力的理论根据。对对手,手之攻力不死顶硬抠,巧妙运用其溃性,而加强其向某一方向运动,使之陷入被动或失去平行。运用惯性可减轻自已的疲劳。但利用别人的惯性必须冷静、沉着,方能丝丝入扣。看完武术技击中的力学原理,是不是觉得每个习武之人都是有潜力的力学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