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古刹白马寺
4月30日,游洛阳。一早先去拜谒千年古刹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朝廷斥资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遣使赴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汉使之请,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翌年,明帝昭命于雍门外兴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建成后,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在其内译出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从此白马寺逐渐成成为中国佛教活动中心,并吸引日本、朝鲜等地僧人来拜佛求法。北魏时有三千多西域僧人来洛阳进行佛学交流。由于白马寺的兴建,使佛教文化广为传播,对中国人民道德观念、思想文化以及国际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被东亚文化区域奉之为"释源"、"祖庭",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为200亩,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4A级景区。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主次分明,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等,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山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赵朴初先生题写。山门外左右相对有两匹大小和真马相当的石马,形象温和驯良,雕工精细,作低头负重状,这是宋代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墓前的石雕马,后由搬迁至此。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钟鼓楼东西对应,“马寺钟声”为洛阳古八景之一。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寺内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寺庙内林木葱郁,古木森森,尤其庭院之中两座花圃芍药、牡丹争奇斗艳,更为千年古刹增色不少。
除了传统的中式寺庙之外,白马寺西侧国际佛殿苑中还分布着印度、泰国、缅甸等国家的特色寺院,盖因洛阳白马寺的独特地位和显赫名声,与世界各国的佛教组织多有交流,作为宗教交流的重要部分,故而新增了这些风格迥异的国际寺庙。当然,作为声名远扬的千年古刹和著名旅游景区,白马寺的人气自然是火热到爆棚,熙熙攘攘中,我们也只能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已。
不能免俗,山门之外照例留个影
正门广场外气派的牌坊,原以为是古代建筑,查过资料才知道是新建的。奇怪的是正门却不开放,游客均从西侧大门进入
山门外的白马石雕,这可是真正的北宋文物
牌坊式拱券三门洞山门,明嘉靖年间重建,“白马寺”匾是由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进入山门之后,两侧的钟鼓楼建筑及前代石碑
人潮汹涌的各佛殿,千年古刹,香火鼎盛
中花圃中盛开的奇花异卉,牡丹开过了,芍药正当时
殿阁巍峨,古木深阴,古刹气象
国际佛殿苑面积也很大,风情各异的各国佛殿各占一区
红墙延绵,角楼高耸,见证第一古刹的辉煌和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