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班停了,三个问题依然存在:教材太薄、教辅太厚、考试太难
“双减”政策和疫情反弹的共同作用下,不少地区都关停了辅导机构,虽然没有彻底取消辅导机构,但是不准辅导机构上市,辅导机构改成非盈利机构,再加上不准义务教育阶段辅导机构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上课,这基本上宣布了教培机构的”死缓”,从几大教培机构近期的反应看,这种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
对于辅导机构,一直是非常有争议的,一个方面是家长痛恨辅导机构,因为辅导班的费用水涨船高,掏空了家庭收入;另外一个方面,家长对于辅导机构也有依赖作用,一下子没有了辅导班,家长还有些茫然。
辅导班没有了,中考高考的残酷竞争依然存在,之前辅导班市场的火爆,和学校里无法满足很多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成绩有很大关系,而对于这个问题,并不能把矛头指向老师,老师也非常无奈,主要体现在下面三点:
第一,从小学到高中,教材都非常薄
因为孩子上初中,我给孩子借阅了一本初中数学教材,这是一个初中尖子生的教材,但是令我很惊讶的是这本数学是非常“干净”的,上面基本上没有记什么东西,包括初三复习时使用。
其实,这个现象在小学和高中都是存在的,为什么会这样?现在的教材,都是教育教学专家编订的,可能想法很好,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在里面,但是在一线教学中,却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一个是教材讲得太简单了,有人说“教材就是为减负做做样子”,概念公式是怎么来的,根本讲不清楚,课本上的例题过于简单,做会这些例题,课后题依然不会做,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
另外一个就是教材过于零散,不系统,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以高中历史为例,好好的历史,偏偏要把通史分成专题史,同样一个朝代的事情,分成必修一、二、三去学习,学完了也是七零八碎,学生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教材的编排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从小学到高中,教辅取代了教材
有位教育专家直接批评一线教师:老师的教学水平,取决于教辅资料的编写水平!老师们虽然感到委屈,但是事实上确实如此,老师仅靠课本,不可能把学生教好,所以从小学到高中,各类教辅资料一直非常畅销,这也是老师备课的“法宝”。
学生书桌上,除了课本就是各类教辅资料,而且课本往往是空白的, 教辅资料使用更加频繁,也越来越厚,补充得越来越多,学生在这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了。
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比如历史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就是历史概念,而这些历史概念,有的在教材中并没有出现,有的只是一笔带过,但是却是考试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掌握?教辅资料这个时候就能帮上大忙,人家已经帮助整理出来了,学生只需要背一背,理解一下就行,而教材中就没有这样的内容,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过多依赖这些教辅资料,但是,教辅资料太多太杂,也直接造成了学生负担沉重,对于多少学生不知道怎么取舍,学的杂而不精。
对于这个问题,专家的解释是现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却给一线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考试已经不存在“超纲”的说法了,因为根本已经无纲可循了。
第三,学得不考,考得不学,考试越来越难
现在的考试,确实有点“天马行空”了,高考命题专家命题的依据到底是什么?我们很难说清楚,但是肯定不是教材,据说这些大学教授们参与命题的时候,根本不看教材,他们只看看“课标”,然后根据自己在大学里的研究,寻找“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选拔具有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这个方向没有问题,这是对于尖子生而言,但是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可能就是“灾难性”的了。
学生复习不看教材,老师给学生讲解和训练的知识,高考不考,高考考什么?考能力、考素养,也就是说高考考基础知识,但是基础知识只是一个基础而已,学生在了解或者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出来的能力,培养出来的素养才是主要的。
这三个方面,对于尖子生影响可能不太大,但是对于其他学生影响是非常大的,而这些学生才是辅导班的主力,这和教材过于简单,学习负担过重,考试变得过难有很大关系,所以现在单纯关停辅导班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完善教材,把教材、教学和考试统一起来,这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你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