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三:风声鹤唳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宣昭帝苻坚,在位前期,选贤举能,励精图治,想要一统天下。
(苻坚画像)
有一段时间,苻坚苦于没有良相辅佐。他听说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有位王猛先生,胸怀大志,腹有良谋,长年隐居山中,潜心研读兵书,就请王猛出山。君臣二人一见如故,谈论国家大事,看法异常契合。不久,苻坚拜王猛为丞相。王猛丞相严明法纪,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改进耕作,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使北方呈现小康景象;又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和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王猛丞相在位十八年,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病重,临终前,他曾劝谏苻坚,东晋实力强盛,不要进攻东晋。
(王猛画像)
苻坚一直抱有一统天下的想法,过了几年,也就忘了王猛临终前的建议。建元十九年(383年),他见前秦国富民强,兵精粮足,认为时机已到,就亲率九十万大军,挥师南伐,意欲消灭东晋,一统华夏。
南征前,太子苻宏认为,此时并非讨伐东晋、统一全国的最好时机。他恳切地对苻坚说:“父皇,东晋是应该伐的,但是我朝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厉兵积粟,以待天时。”苻坚本应接受这一意见,继续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聚拢人心,使国家内部团结,然后统一全国才有希望。然而,此时的苻坚刚愎自用,不辨贤愚,对于逆耳忠言已经听不进去了。
(苻宏画像)
苻坚兵马起初打了一些胜仗,先后攻克寿阳、郧(yún)城等城池,然后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东晋发动进攻,一举灭之。
苻坚大兵压境,但是东晋朝廷并没有被吓破胆,连忙派谢安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八万精兵迎战。
谢玄有经国之才、治军之略。他想:“敌众我寡,必须施以巧计,方能取胜。”他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他派使者到前秦军营,拜见苻坚,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咱们一决雌雄,不是更好吗?”
对于东晋使者的建议,苻坚内部讨论时,众将都认为,必须坚守淝水,不能让东晋兵马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建议。
但是,苻坚一方面被前面的几场胜利冲昏了头脑,一方面求胜心切,完全听不进众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就派精锐骑兵冲杀上去,我军定能大获全胜!”众将苦劝无果。
(苻坚带兵)
于是,苻坚下令兵马后退,这下可就中了谢玄的妙计。苻坚万万没有料到,自己手下的这九十万大军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并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后面的士兵还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前秦兵马拼了命往回逃,只恨爹娘少给自己生了两条腿,苻坚拼命喊都喊不住。谢玄一见敌军溃退,时机来临,立即指挥部下快速渡河追击。秦军在溃退途中,丢盔弃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前秦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奔逃。
(淝水之战,前秦大败)
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苻坚在乱军中身受箭伤,收拾残兵败将,狼狈逃回国都。经此一役,前秦元气大伤,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此时他回忆起丞相王猛临终的劝谏,禁不住流下悔恨的泪水。
建元二十一年,苻坚被后秦武昭帝姚苌所害,终年四十八岁。
这个故事记录在《晋书·苻坚传》里。成语“风声鹤唳”就由此而来,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唳(lì):鸟鸣。
请注意:“风声鹤唳”是贬义词。
错误用法:
1.春天的遗爱湖,草长莺飞,风声鹤唳。漫步在遗爱湖畔,你一定会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
辨析:“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此句中误把它当成了春天美景。
2.手机生产厂家瞄准学生用户,纷纷推出新产品,大搞促销活动,一时间手机市场杀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辨析:“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此句中错用此词形容战斗激烈。
正确用法:
1. 你给生活意境,生活才能给你风景;你风声鹤唳,生活也只好四面楚歌。
2.现在他将矛头指向哈利波特,因此连一向安全的霍格华兹学校,也进驻了魔法界最令人胆寒的狱卒“催狂魔”负责守护,校园里一片风声鹤唳!